人人都喜歡說話幽默的人。
如果在社交上你總覺得自己差點什麼,帶不了氣氛、接不上話茬,多半是你的幽默力不夠造成的。
因此,花點時間學習一下幽默,對你而言,穩賺不賠。
案例一:反向思考
之前有條段子,刷爆了朋友圈。
“從今天起隻要是我朋友,誰沒錢了就和我吱聲。
我可以給你講述一下:
沒錢的日子我是怎麼度過的。”
看到第一句話,人們的慣性思考是這個人真慷慨呀。但到了第二句,之後人們才發現這小子在哭窮。所以,利用這種對既有思考和思維慣性的反向思考,就能調動大衆的神經。
還有一個類似的段子是:
“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是把錢看得太重了!
放桌上也不拿東西壓着,風吹跑了怎麼辦。”
它的公示是:笑聲=往大衆既有認知和思維的相反方向思考。
案例二:生活類比
一個年輕人想請一位經濟學家解釋一下“衰退”“蕭條”“恐慌”這三個詞。
專家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說:“這三個詞就像你們打遊戲。送出了一血、二血和三血,叫衰退;外塔被拔光了,叫蕭條;高地破了兩路,叫恐慌。”
用生活中大家最常見的事物,類比一些概念、情景和不好理解的東西,是非常有效的幽默手法。它的公示是:笑聲=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相似場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案例三:偷換概念
有個年輕人到某雜志社編輯部對主編說:“我有個笑話要投稿,請你們在雜志上發表。”
總編看過稿子後,說:“小夥子,這笑話有點冷啊。”
年輕人回複到:“沒關系,實在不行,你們在夏天發表它吧。”
結果這段對話登上了雜志。
總編說笑話冷,意思是這個笑話不搞笑。但是小夥子偷換了概念,把“冷”這個字坐實,讓對方夏天發表。很有意思。
它的公示是:笑聲=用好一個概念的其它含義,潛移對方的思考,不按常理出牌。
案例四:利用特質
公園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婆婆。一個小孩子朝她走去。
“婆婆,您的牙齒還行嗎?”孩子問道。
“不行了,掉光了。”婆婆回複他。
于是孩子拿出一包核桃,說:“請您幫我拿一會,我去打球了。”
這裡面的包袱是先設置一個對話,然後用特定的事情解釋前面内容。
它讓我想起上學時候大家常用的套路。午餐時間,大家把飯拿到教室。我們會找一個人問:“你吃了麼?”“我吃了。”“吃飽了麼?”“吃飽了。”“恩,幫我看下我的午飯,我去洗個手。”然後兩人笑做一團,很有意思。
它的公示是:笑聲=利用對方的某種特質,達到滿足你需求的目的。
案例五:順延誇張
一天,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在街上遛彎。突然,一個騎自行車的小夥子碰到了他。見狀,小夥子連聲抱歉。如果你是蕭伯納,你會怎麼說?
蕭伯納沒有糾結自己被碰到,畢竟自己沒事,而且已成事實,再多的責備也沒啥用。他是這樣說的:“你不走運啊。如果你把我撞死了,晚上就能名揚四海了。”
在你的日常對話中,有順延誇張的機會嗎?它的公示是:笑聲=按照最糟的情況,把結果放大。
其實,會說話=有口才,它是一個人面對社會挑戰的軟實力。在職場,會說話的人能赢得更多機會;在家庭,會說話的人能減少很多家庭矛盾;在社會上,會說話的人能化幹戈為玉帛;對自己,會說話的人能有效安慰自己,讓自己保持前進的能量。
因此,我們不僅要埋頭苦幹會做事,而且要勤加練習讓自己更會說話,更幽默。
關注我@安叔讀書 用好書幫你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