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記住一個核心原則,不管行為多糟糕,都要把行為和人分開。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是在認同他的人格基礎上,而不是因為某個壞行為而全盤否定。隻要孩子被接納,孩子就願意面對自己錯誤的行為,很多孩子屢教不改,主要原因是我們對孩子的不接納。
批評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靈也該得到保護,怎麼拿捏其中平衡呢?有的家長會把“對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這兩件事給簡單對立起來了,好像保護孩子的尊嚴,就要放棄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評。 其實,如果我們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批評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據他的承受能力,進行适當的批評。明确地告訴他“這件事你做得不對”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為擔心傷害,就不批評、不管教。
如果我們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則,批評便是公平的。不會以大欺小地指責、謾罵孩子,也不會因為他年齡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錯。最簡單的批評,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一個四歲孩子打了媽媽,我們可能一時氣極說:“你竟敢打媽媽,真是個壞孩子!”這樣會把一件具體的事,擴大到“壞”和“好”的區分,給孩子留下長遠的影響。正确的做法是應當讓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媽媽的頭,媽媽會很痛,他也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去攻擊别人。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批評,往往是由于我們忽略了自己該告訴孩子的重點是什麼。
1.先聽孩子的解釋
孩子犯錯後,給他一個申訴的機會,也讓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2.讓孩子學會轉換立場
當孩子強辯是别人的過錯、 跟自己沒關系時,問問孩子:“如果自己是别人,該怎麼做?”
3.批評孩子注意場合
家長批評孩子最好單獨進行,不應該在公開場合,當着孩子同學、朋友或衆多親人的面。
4.批評時别翻舊賬
本來是一個很小的錯誤,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隻會讓孩子對你抵抗,甚至不承認錯誤。
5.批評盡量簡短
盡量使用簡煉的語言、花費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總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事情能盡快結束。
6.父母應該“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尋求庇護。
7.别把壞情緒發洩給孩子
受到壞情緒影響時,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公正的,“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 等指責很可能激化矛盾。
8.增加身體接觸
摟着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着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