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方健
2003年獲執業醫師資格證書,2012年獲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崗位證書。現為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臨床藥師。
社會任職:廣東省藥理學會合理用藥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
頭條号 藥師方健,青雲計劃獲獎者,優質健康領域創作者。
腸癌發生時會引起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腸癌絕非隻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這麼簡單,不能簡單的通過某一個症狀就對号入座,所以無論一天三次大便還是三天一次大便,都有可能是腸癌,也有可能不是腸癌。
腸癌的臨床症狀
1.大便改變
如上所述,腸癌會引起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有時會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有時也可表現為腹瀉或糊狀大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2.血便
常為腸癌最早出現的症狀,多數情況下以血便為突出表現,少部分有如患痢疾時的粘液膿血便,并常伴有裡急後重感。
3.腹痛
可表現為腹部疼痛,多見于右側大腸癌,主要為右腹鈍痛,或同時引起右上腹、中上腹痛。
4.腹部或直腸腫塊
體格檢查時觸診或肛門直腸指檢可發現腹部或直腸的腫塊,質地堅硬,指檢時有腸腔狹窄,指套上有血性黏液。
5.全身症狀
由于腸癌長期慢性出血和消耗,患者會有貧血、消瘦、乏力和低熱等,晚期可能會出現惡病質和腹水。
預防腸癌應該做什麼?
腸癌的發病與年齡、家族史、炎症性腸病、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2型糖尿病等有關,所以預防腸癌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飲食結構
多項研究顯示,長期食用大量紅肉、煎炸類食物和高脂高糖飲食可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吸煙人群腸癌風險是不吸煙者的1.27倍,且随着吸煙量、煙齡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肥胖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病率。所以應積極戒煙,減重,同時少食加工類紅肉和煎炸類食物,低糖低脂飲食,多食水果和蔬菜。
2.炎症性腸病應及時治療
炎症性腸病也是腸癌明确的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約20%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可在發病後10年内發生結直腸癌,且發病風險比正常人群高2-4倍,所以應及時進行治療。
3.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腸癌的最有效的方法。推薦無腸癌家族史的人群50歲開始應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檢查陰性可間隔十年再複查。對于有一級直系親屬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從40歲開始進行檢查,每5年複查一次。對于以往有發現2個以下腸腺瘤息肉,且直徑<10mm的低風險腺瘤患者,在治療後可5-10年複查腸鏡,但如果既往有3個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個腺瘤直徑>10mm的患者,在治療後應3年内複查腸鏡。
總之,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對腸癌的臨床症狀表現有所了解,同時做到堅持養成良好生活方式,選擇健康食物,特别遠離紅肉,正好最近豬肉漲價,全國各地豬肉價格大幅上漲,這對預防腸癌反而是好事,當然從物價穩定角度不是好事,因為豬肉等紅肉過多攝入無疑是腸癌誘發因素之一。另外,定期進行腸鏡檢查。隻要做到這些,就能最大程度預防腸癌發生。
#清風計劃# #癌症# @健康真相官 @頭條健康 @頭條養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