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婁凱
手機成為新農具,賣農産品成為新農活,流量成為新農資。兩部手機、一個微信号、一本筆記本、一根筆……這就是魏佑美每天工作的日常。
魏佑美個頭不算高,一副标準農民打扮,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她怎麼也沒想到,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因為拍攝短視頻,成了“大紅人”。
玩短視頻的初衷是趕時髦
家住濟南鋼城區胡家宅村的魏佑美今年56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記者剛見到她,正抱着小米穗放機器裡剝殼。身穿黑白條紋上衣,頭頂圍着紅色圍巾,笑起來還有兩個酒窩。她文化程度不高,僅僅隻是小學畢業,說起過去,不是趕大集賣衣服,就是拾掇幾畝地,幾十年如一日。
“我從2000年開始,每天的工作就是算日子,每逢初幾就要到哪個集市擺攤賣衣服。下午一兩點收攤回家,再去地裡種莊稼。”22年擺攤的經驗,讓魏佑美有了大量的“粉絲”群體。
但一部手機,讓她的人生軌迹有了“大變化”。“2019年,我換了智能機。”魏佑美告訴記者,他的兒子給家裡拉了條網線,裝上了網絡,并且買了部智能機。“我每天刷短視頻平台,看到各式各樣的農民拍段子,我就想,我咋不行?”魏佑美談起拍視頻的初衷,開玩笑地說是為了“趕時髦”。
說幹就幹,2019年10月份,她注冊了“賣衣服的熊娘們”賬号,拿起手機對準來買衣服的顧客,發布了第一條段視頻。“本想着拍着玩,但沒想到有一條短視頻突然火了。”魏佑美說。
一年掙了16萬
2020年,魏佑美發布了一條賣衣服的短視頻,僅僅幾天,就有8000多的點贊,100多萬的浏覽量。“沒想到咱一個農民,還有這麼多人關注。”魏佑美說。從這條視頻開始,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繼續做。截止到今年8月份,魏佑美全網粉絲達到6萬。
“每天除了賣衣服,還有雜七雜八的活,根本沒有時間學習。”為了讓視頻更加精細,魏佑美開始琢磨如何加字幕,如何加音樂。“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開始琢磨剪視頻的軟件,看不清楚,還得帶着老花鏡。”魏佑美笑着說。
“操心種地、澆水,更操心粉絲漲了沒有。”魏佑美打開手機,各種短視頻軟件一應俱全。在短視頻平台上,視頻的前幾頁都是金黃色的小米在碾子上反複壓,用一口純正萊蕪口音說——“朋友們,大家好!”
2020年底,她在短視頻拍了個吃煎餅的視頻,卻被網友問煎餅賣不賣,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魏佑美感覺抓到了商機。“網上能掙錢,以前哪想得到。”魏佑美說,“以前守着兩三畝地,種點糧食自給自足,收成好還能買個七八百的。”可這次賣煎餅,她賺到了第一桶金。
我把視頻打上手機号,然後拍一些制作煎餅的視頻,不一會兒,就有不少網友加她問煎餅賣不賣。“七八月份,種的小米成熟了,我又開始賣小米,沒幾天就賣完了。”魏佑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小米一斤10元,刨去種地成本和運費,淨掙七八元。2021年她賣了十幾噸小米,掙了16萬元。
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不僅是山東的,還有雲南的、西藏的,都加我微信要小米,可以說,我們的胡家宅小米走到了全國各地。”魏佑美表示,不僅是線上,不少網友也自駕來到村裡專門買小米,“昨天就有一位泰安的,開車來這裡買了10斤。”魏佑美說。
“看到我掙了錢,周圍鄰居就提着一大兜水果,求我幫忙賣一賣。我一拍大腿,賣!”魏佑美把鄰居的小米都收了過來,沒幾天都賣光了。“後來越做越大,以前種小米都是自給自足,現在村子裡幾乎人人種小米。”魏佑美說。
談及未來發展,魏佑美還有不少期待。“粉絲越多越好。”魏佑美說,“有流量就有銷路,可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就想着把村子裡的農産品都賣出去,帶着大家一起緻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