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有建設中焦的意思。中焦在中醫學中主要指脾胃,具有消化、吸收、轉輸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
小建中湯是仲景名方,藥物組成共六味。
藥性甘溫,能補虛
小建中湯是中醫學中的一張名方,出自我國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用于治療中焦脾胃虛寒,以緻陰陽兩虛,以陽虛為主的病症。其藥物組成有饴糖一升(30克)、桂枝三兩(9克)、白芍六兩(18克)、炙甘草一兩(6克)、生姜三兩(9克)及大棗十二枚(30克)。
其中,桂枝、甘草溫補陽氣,白芍、甘草補益陰液,生姜、大棗鼓舞胃氣。處方中,關鍵藥物是饴糖,它專入脾胃,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作用首屈一指。
中醫理論認為,要想使陰陽虛損得以恢複,必須針對選用補充陰和陽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要想被人體利用,還必須借助強健的脾胃運化才能實現。而一旦人體出現虛證,往往脾胃已經先虛,很難有效的行使其運化功能。饴糖正是為此而設,通過強壯脾胃,使陰陽得以恢複,所以,是本方的主藥(君藥)。
曆代醫家都公認,本方是甘溫補虛的代表方劑,在中醫方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治療脾胃病,還能治療内科雜病。
在《傷寒雜病論》詳細列舉了本方所治的病症,共有五條條文,分列如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湯。”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可以看出,本方主要治療二種病症,即腹中急痛與虛勞。為了便于大家使用,現将本方的有關使用事項介紹如下。
1.腹中急痛
在宋代《蘇沈良方》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嘗有人患心腹病不可忍,累用良醫治之皆不效……士人陳承善醫,投一劑遂定。問之,乃小建中湯。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主腹痛。常人見其藥性溫平,未必信之。古人補虛隻用此體面藥,不須附子、硫磺。(陳)承用此藥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止是氣痛……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虛寒證也,此藥尤相當。”
這段文字是對本方所能治療腹痛特點的最佳解釋。從中可以看出:小建中湯治療腹痛效果神奇,一劑止痛。但是,本方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腹痛,隻适用于“氣痛”。這種腹痛的特點是“按之便痛,重按卻不甚痛”,即所謂虛寒性腹痛。也就是說,實證、熱證所引起的腹痛不能用本方治療。
臨床中,還有另外一種腹痛,特點是:上腹部疼痛,空腹時出現,進食後腹痛緩解,即所謂的“饑餓痛”。這種腹痛臨床也很常見,用小建中湯也可緩解。這種腹痛常見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或者高胃酸狀态。有趣的是,服用本方後,不僅潰瘍得以愈合,腹痛緩解,原有的反酸燒心也能很快得到緩解。
2.虛勞
虛勞,是中醫學中特有的一類病證。病證的本質為人體的陰陽氣血均有嚴重的虛損,而它的臨床表現則多種多樣。《傷寒雜病論》原書中即有“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心中悸而煩者”“婦人腹中痛”“男子黃”等多種表現,但是總以極度的虛弱表現為其核心特征。
這類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胃口一般很差,進食量少,周身肌肉酸痛難忍,大便也不通暢,舌質胖大,舌苔少,脈象弦細。具備這樣的特征,是應用小建中湯的适應症。現代臨床報道,小建中湯常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各種大病後出現的精神體力衰憊等病症。
哪些人不适合用小建中湯?
《傷寒雜病論》原書在小建中湯方後注明:“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意思是,經常嘔吐的病人不适宜服用小建中湯。此外,有痰濕瘀滞,或氣血瘀滞,或陰虛火旺之人也不能使用。這些人多有明顯的痰濕和瘀滞征象,表現為舌苔膩厚、脈象滑數,進食不慎很容易上火。此外,由于方中有含糖藥物,糖尿病人、感冒患者不宜服用。
中成藥和湯藥的效果一樣嗎?小建中湯中的主藥是饴糖,它在本方中有至關重要的“建中”作用;如果去掉饴糖,就不能稱為小建中湯,也不具有溫中補虛而“建中”的作用,更不能治療虛勞,所治的腹痛也不是脾胃虛寒證的腹痛。
而目前市售的中成藥制劑“小建中顆粒”和“小建中膠囊”,雖然冠名“小建中”,但是仔細閱讀這兩種中成藥的藥物說明書,其中的“主要成分”中并無饴糖,但在“功能主治”仍提及“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從醫理分析,顯然不妥。此外,在“适用疾病”中都提及治療“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但在小建中膠囊說明書“适用疾病”中竟有“虛寒洩瀉”,顯然從“主要成分”判斷,小建中膠囊不具備此治療功效。因此,單從藥物說明書看,這兩種中成藥在文字内涵方面有明顯的缺陷。
所以,筆者認為,目前市售的中成藥不能代替小建中湯,請大家在選用時予以注意。
“小建中湯”的姊妹方
在《傷寒雜病論》中還有黃芪建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内補當歸建中湯和大建中湯,可以說都和“小建中湯”有聯系。
黃芪建中湯是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加“黃芪一兩半”(4.5克),治療“虛勞裡急,諸不足”。與小建中湯比較,治療虛勞和腹痛更适宜,所以在臨床上黃芪建中湯更為多用。
當歸建中湯是在黃芪建中湯基礎上加入“當歸四兩”(12克),與小建中湯相比,補氣養血作用更強,用以治療“婦人産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産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等病證。可見本方更适宜用于治療女性産後的腹痛虛弱。
大建中湯也以饴糖為主藥,加了川椒、幹姜和人參,與小建中湯相比,溫中散寒止痛作用更加突出,治療“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對于脾胃寒邪盛而脾胃虛引起的腹痛嘔吐更為适宜。
特别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隻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咨詢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