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甯縣溪口鎮種子烘幹加工區域服務站負責人楊金福在翻動種子。 饒麗英 攝
建甯縣溪口鎮種子烘幹加工區域服務站負責人楊金福在翻動種子。 饒麗英 攝
中新網建甯8月20日電 (饒麗英 陳曉星)福建省三明市建甯縣雜交水稻制種曆史已有40餘年,是“中國稻種基地”制種核心區,現為中國最大的縣級種子生産基地。眼下雜交水稻豐收時節,超過15萬畝以上的制種稻田稻浪翻滾,預計年生産種子3500萬公斤以上。
用水分檢測儀測量烘幹的種子水分含量。 饒麗英 攝
解開一袋袋稻谷,倒入烤房,設定好溫度……19日傍晚時分,建甯縣制種戶肖鳳飛載着剛收割的水稻種子,停在勝豐種業有限公司内,一鍵啟動稻種烘幹後,今天的農活就簡簡單單地結束了。
“以前制稻種可沒那麼輕松。”肖鳳飛告訴記者,歌裡唱的“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都是汗水和辛苦。“别的地方種一季稻,收割完了就農閑了,我們才剛剛開始農忙。”他說。
肖鳳輝卸下稻谷,準備倒入烤房。 饒麗英 攝
肖鳳飛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建甯家家戶戶都囤有幾張曬席。秋收時,天剛亮,将稻谷均勻地鋪上曬席,大人繼續下地收割,小孩老人在家,不定時翻動稻谷,保證均勻受熱。傍晚,又将稻谷收攏,一袋袋堆放起來。
57歲的建甯縣裡心鎮上黎村村民肖鳳輝15歲入行,42年制種經驗關鍵在于“稻種烘幹”。遇上大太陽,三天曬幹,天氣不好,得重複四五天。中途暴雨突襲,搶收不及的,淋過雨的種子就長芽發黴。
肖鳳輝正在烤房内翻動水稻種子。 饒麗英 攝
村村通公路,路修得又直又寬,肖鳳輝卻喜憂交加。路好了谷子運輸方便,但馬路卻成了曬谷場,收獲季節常有一半路面被村民用來鋪曬稻谷。“車來車往,谷種碾碎了不說,還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制種大戶們呼籲科技“賦能”農業,當地農業部門聚焦到田間地頭烘焙煙葉的烤煙房。5年前,建甯縣對該縣2400多座烤煙房進行技術改進,“烤煙房”變身“烤種子房”,實現智能化控制,環保又高效。與此同時,無人機播種撒農藥、全自動收割機下田、遙感智能監控農田、4層樓高的塔式烘幹機日夜轟鳴……自動化制種同期推進,還能實現光電分選、全自動種子計量包裝、種子“健康”檢測、二維碼追溯。
建甯縣供電部門亦持續實施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增變壓器,全面提高電網供電能力,為種糧農戶烤種提供供電保障。
勝豐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啟輝是一名資深種業經紀人,其公司改建6個烤煙房成本需要36萬元(人民币下同),農業局補貼18萬元。眼下這6個烤煙房正滿負荷運行,年均烘烤種子100餘萬斤。“種子進了烤房,定好溫度,兩天兩夜,農戶就可以取回家,品質不比曬幹的差。”
在建甯縣裡心鎮甯源村制種逾30年的種業經紀人甯水木過去“一條扁擔兩個籮筐”,最多一次能挑140斤,收完10多畝也要一個月。如今機械化制種,他一個人能做20畝,一年純收益超過5萬元。
在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王玉玺看來,建甯縣制種産業的“智”變,是中國種業基地不斷發展的縮影。他透露,得益于智慧農業,中國種業基地種子單産平均提升10%以上,種子質量關鍵指标提高幅度在5%以上。
在建甯制種基地躬身勞作數十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種業基地現代化築牢農業生産供種安全的根基,“中國‘稻’路的根基在于種業安全,這是農業的‘芯片’。”(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