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老師weigonglu5
幫您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混凝土的配比應遵循主要以下四個原則:
(1)強度适宜原則;
(2)良好工作性原則;
(3)固定低用水量原則;
(4)良好保水性原則。
1、強度适宜原則
目前,仍然有很多的試驗人員将強度作為混凝土質量控制的主要指标,對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關注很少,他們甚至認為隻要混凝土強度好,混凝土質量就好?
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混凝土企業生産的C35混凝土28d強度45MPa甚至以上,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強度适宜原則,要求混凝土強度不宜太高,混凝土強度富餘系數為115% 即可,即C35混凝土在齡期内能基本達到38~40MPa較為适宜。
2、良好工作性原則
工作性是混凝土易于施工的必要條件。随着外加劑的快速發展,認為以坍落度法作為混凝土的評價标準已不太适宜。
很多學者認為,盡可能降低混凝土坍落度,重新提倡優先使用幹硬性、半幹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盡可能少用大流動性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情況下做好配合比的重要原則。
在試驗中發現,采用同種材料,用水量和膠凝材料不變的情況下,變動外加劑摻量、砂細度模數、砂率等其中一至兩個參數,就有可能使混凝土坍落度從160mm調整為220mm。
同時不改變其他性能,所以不敢否認以低坍落度作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重要舉措是否正确。但流動性适當放大不一定抗裂性就不好,因為現代混凝土的流動性可調整的空間很大,在一定範圍内,坍落度的大小與抗裂性不一定有直接關系。
長按二維碼
觀看學習混凝土配合比視頻
3、固定低用水量原則
混凝土收縮是溫度變形和濕度變形的綜合效應,濕度變形主要是由混凝土中的水散失引起。
混凝土的拌合用水,一部分是為了膠凝材料水化需求,另一部分是為了滿足施工性能需求,在滿足施工性能需求的條件下,應盡可能減少用水量。
在傳統理念中,一直将水膠比作為控制混凝土質量的主要手段,但通過水膠比的控制尚不能解決混凝土中因漿體過多,而引起收縮和水化熱增加的負面影響問題。
在現代混凝土中,采用控制混凝土的單方用水量的方法将更加适宜,因為控制好用水量,相應的膠凝材料也會相應減少(因水膠比一定),其溫度變形和濕度變形均将變小。
因為高減水率的減水劑和礦物摻合料的大量使用,混凝土對用水量的變化非常敏感,用水量增加或減少5~10kg對混凝土的性能影響很大。
以往采用提高水泥漿量或用水量來增加混凝土坍落度,以滿足施工要求的方法已不太适宜。
依據初定配比的總用水量,并固定該用水量,通過調節其他參數的方法來調整混凝土狀态(微調),比如外加劑(0.5%)、砂細度模數(0.1)、砂率(1%)等。
在調整的時候應根據混凝土與原設計混凝土的差距大小,選擇不同的調節方式。
4、良好保水性原則
鑒于現在各個工地所用的原材各不相同,首先采取用固定配合比的方法來做混凝土是不實際的,後續再調整混凝土狀态往往非常被動且繁瑣。
即使混凝土的流動性、包裹性等都很好,并不一定其抗裂性就好,那麼如何在衆多不同材料中,找到一個混凝土性能的共性是需要攻克的問題。
常說混凝土是帶裂縫工作的,此裂縫其實指的就是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它會在應力應變的作用下擴展、延伸、貫通,形成我們肉眼能看見的裂縫。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減少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另一方面,在混凝土抗拉強度未滿足之前,盡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應力應變,包括濕度變形和溫度變形。
混凝土拌合物在攪拌後大緻混合均勻,當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粘聚性)不好時,骨料下沉,混凝土中的遊離水和輕物質上浮以及氣泡逸出,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積水。這個過程會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較多的缺陷。
如:(1)表層疏松,收縮加大,易加大混凝土早期的塑性收縮,進而産生裂縫。
(2)泌水引起的孔道,當泌水量較大時,某一小區域的泌水會彙集在一起向外泌出,形成一條細小的水柱,該處将是後期裂縫發展的薄弱環節。
(3)沉降引起的鋼筋開裂,裂縫深度由混凝土表面直達鋼筋上緣。在工程中經常會發現,泌水量大的時候,混凝土表面會出現鋼筋的紋路,很多人會認為這是混凝土的保護厚度不足,繼續在其上澆築混凝土,易造成混凝土表面鋼筋保護層過厚。
(4)鋼筋與石子下方的窩水。混凝土幹燥過程中這些窩水會逐漸幹燥,以緻在混凝土中形成裂隙。
基于以上問題,将良好保水性作為混凝土裂縫控制的一個重要原則,輔以其他措施,能大幅度地減少混凝土結構的裂縫問題。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見解寫下留言闆上,進行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