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做人力資源的,經常要為單位招聘面試新人。問她,除了專業對口外,她招人都有什麼其他要求。
她倒是快人快語:很簡單,三招!看看招聘的“招”字,你就明白了。沒有一雙勤勉能幹的手,不要;沒有一把犀利快意的刀,不要,沒有一張能言善辯的口,不要。
看來做人力資源的人也是解字高手啊!
招,它的本義字是“召”,為打酒添食,款待客人。
《說文解字》中,認為“招,手呼也,從手召”。意思是揮手示意并呼叫,字形采用“手”作邊旁,采用“召”九種解釋:一是舉手上下揮,如招手。二是用個廣告或通知的方式使人來,如招領、招考。三是引來(不好的事物),如招災、招蒼蠅。四是招惹。五是指惹,如惹人喜歡。六是指傳染,如這病惹人,要注意預防。七是姓。八是承認罪行,如招供。九是比喻計策或手段,如沒招了。
招,從手旁,很是活靈活現。一般我們打招呼,光動口還不夠,自然地要借助手勢語。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揮手之間更見潇灑。荀子在《勸學篇》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說的是要善于借助外力,站在高處招手,才能讓更多的人看見,達到更佳的效果。
現在“招待”一詞,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古義。“好吃好喝招待”,中國是個好客的國家,招待客人一般離不了茶水、煙酒和美食。陶淵明歸隐後,特别享受和山村野夫喝酒相招的生活。“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現在基本每個單位資金計劃都有業務招待費這一項,隻是結算時大多數會超标,都是一個“口”招惹的禍
!在北方,還有一個詞“招呼”,也和吃喝有關。菜上齊了,主人經常豪放地一招手:“來呀,招呼呗!”這個“招呼”很有東北人“可着勁兒造”的氣勢。
現在很多企業想招财進寶,就得先招賢納士,也就是招聘。
招聘不是新詞,古代就有,漢劉向《新序.雜事五》中有“(莊王)乃招聘四方之士,夙夜不解)”。古人甚至帝王都有不少求賢若渴招賢納士的佳話,除了莊王日夜不懈地工作外,還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蕭何月下追韓信、燕昭王築黃金台求賢,周公生怕耽誤延攬人才,甚至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也不知怎麼風水就突然變了,現在招聘方高高在上,大有後宮選妃的氣勢,應聘者低眉順眼,任人宰割。即使招進門,也難以好生招待,待遇不留人、感情不留人、事業不留人。不過這樣的企業終也難以做大做強。
變味了的還有招親。現在一提招親,都是指條件不好的男同志倒插門,入贅女家,很有讓人鄙夷不屑的味道。
而以前的招親,指的是富家女擇偶,即招上門女婿。富家女招親通常要比武,想當新郎官必須有過五關斬六将的本事,最後的勝出者會披紅挂彩,無比榮耀。古典小說中有不少招親比武的故事,《水浒傳》裡有扈三娘比武招親,《射雕英雄傳》裡有穆念慈比武招親,《三國演義》裡有東吳孫權為女兒比武招親,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還有比文招親的,比如蘇小妹三難新郎。
民間有不少女孩子名叫招弟或招娣,一看就知道爸爸媽媽還想再生一個兒子。
是非不能輕易招惹。招蜂惹蝶、招花惹草、招貓逗狗經常會用在一些遊手好閑之徒身上。
“我沒招惹你,你為什麼來招惹我,既然招惹了,又為什麼要半途而廢!”這是一個女孩子對暧昧男友的幽怨。所以男人在招惹女孩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否則會引火上身、招惹麻煩的。
招還有邀約的意思。唐李白《九日登山》“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李清照“來想招,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都是三五好友相邀,玩的都是喝酒賞花作詩之類的風雅之事,這樣的日子很讓人羨慕。
隻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咱一介刀筆小吏,誰來相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