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名字帶幾分詩意的雲浮,有着優美的生态環境和豐富的綠色資源。直到近年來,雲浮才從“一石獨大”的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轉型,“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經濟潛力亟待挖掘。
從南方都市報日前發布的《2020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看,北部生态區協調發展指數中,雲浮在交通通達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兩項中排名第一,囿于經濟、産業和民生指數中的短闆,其在總榜中排名第四。不過,2020年前三季度,雲浮的 GDP 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北部生态區城市中均排名第一,發展勁頭顯而易見。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年海認為,雲浮盡管經濟基礎偏弱,但目前走在正确的發展路徑上,未來潛力很大。
雲浮山河航拍圖。
“綠色發展”指數中的雲浮成績。
注重重點産業與綠色發展的适配性
自廣東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以來,地處北部生态發展區,生态保護愈發成為雲浮謀求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2020年3月9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到雲浮調研指導工作時,着眼全省戰略發展布局,進一步賦予雲浮“打造粵北生态建設發展新高地”的目标定位。
報告結果顯示,2017-2019年,雲浮的單位GDP能耗連續三年下降,降幅分别為4.17%、5.15%、4.09%,且過去兩年的降幅均居北部生态發展區之首。在最能體現當地工業企業耗能情況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标中,雲浮同樣實現連續三年下降,是北部生态發展區中唯一連續三年兩項指标雙降的城市。得益于此,雲浮在過去兩年蟬聯北部生态發展區“綠色發展”指數第一。
這與雲浮近年來對當地高污染、高能耗産業的有效整治有關。石材産業是雲浮的一張标志性名片,全市有6000家石材行業市場主體,超過20萬相關從業人員。“市區國道兩旁,幾十公裡都是石材,”廣東省人大代表、雲浮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劉潔洲向南都記者回憶起過去的場景。對于雲浮這張産業名片,生于雲安、又當了4年雲城區區長的劉潔洲再熟悉不過。他坦言,過去雲浮對石材産業的管理較為粗放,也缺乏科學規劃。
南都記者注意到,以往因缺少規模大、知名度高的企業,且前店後廠、家庭作坊式的生産方式競争力有限,雲浮造石而生的廢渣、廢水、粉塵等環保問題深受诟病。劉潔洲稱,近幾年,雲浮根據省市對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的發展要求,重新劃定了石材加工區和銷售區,陸續關停了2000多家“小散亂”企業。
同時,雲浮積極扶持和引導石材企業轉型升級,對園區内的企業進行環保設備、環保技術、産品研發等方面的政策指導和扶持,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雲浮全力打造金屬智造、信息技術、氫能、生物醫藥等七大産業集群。2020年,雲浮工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分别增長20.5%、20.3%,增速分别排全省第4位和第2位。
雲浮還成立了生态環境保護委員會,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目标績效考核。近年引進重點産業時,雲浮也注重引入産業與綠色發展的适配性。例如,雲浮廣東金屬智造科技産業園引進的短流程廢鋼深加工項目,項目工藝比長流程煉鋼可以節省60%的能源,減少排放86%的廢氣、76%的廢水和72%的廢渣。
以交通和新基建打下“融灣”基礎
要打造粵北生态建設發展新高地,更離不開基礎建設的強支撐。在報告的交通通達指數中,相較于2018年位列北部生态發展區第三,此次雲浮進步明顯,位列第一。具體來看,雲浮的高速公路密度、新增高速公路裡程、農村公路裡程增幅三項具體指标成績突出,其中高速公路密度更是位居粵北之首。
“十三五”期間,雲浮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超過240公裡,提前實現縣縣通高速。陽羅高速、江羅高速、汕湛高速(雲湛段)、高恩高速、汕湛高速(清雲段)、懷陽高速懷集至郁南段建成通車。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雲浮農村公路新增裡程 1074 公裡,增幅達 17.66%,可見雲浮在農村交通“毛細血管”建設方面下了大功夫。根據雲浮市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該市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175公裡行政村村道拓寬、409公裡砂土路改造、339公裡通村組硬化路建設和19座農村危橋改造任務。
基礎設施當中,除了道路交通,雲浮的新基建亦不乏亮點。在分報告《粵東粵西粵北新基建發展報告》中,雲浮市“雲谷”被評為新基建實踐先鋒。“雲谷“的推動實施過程體現了雲浮的積極作為:早在 2014 年,雲浮就積極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産業,先後引入華為、清華同方、浪潮等信創企業,并在人大議案建議辦理、行政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積極試點示範。2019年到2020 年,雲浮連續兩年舉辦省市共同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數字經濟發展大會,搭建了産業招商和發展平台。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特聘教授、廣東省互聯網 大數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藍雲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産生全國約15%的數據,但地少人多,用電價格高。“那麼多的數據需要有良好的地方存儲和分析,自然會向粵東粵西粵北溢出。”2020年9月,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廣東省5G基站和數據中心總體布局規劃(2021—2025)》,其中便提出在雲浮建立數據中心集聚區。
劉潔洲表示,雲浮市委市政府近年來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建設,背後正是積極“融灣”,堅持“向東向東再向東”的發展思路。交通建設及新基建的布局,将為雲浮承接大灣區的優質技術和産業溢出提供基礎。不僅如此,雲浮還進一步提出了融灣“六地”舉措,即打造灣區優質生态涵養地、産業轉移承載地、科技成果轉化地、農副産品供給地、灣區物流配送地、旅遊休閑目的地。
延長特色農産品産業鍊提升附加值
雲浮是全國少數幾個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市,灣區“農副産品供給地”定位,與近年來雲浮農業的快速發展步伐契合。
雲浮城市航拍圖。
自2017年廣東在全省布局現代農業産業園以來,雲浮便湧現出一批優秀案例。目前,雲浮已有2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雲浮提出要争取年内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2-3個,創建7個35條“一村一品”示範村。
對于年海而言,雲浮對農業品牌的重視令他印象頗深,南藥、雲安肉牛等特色農産品已形成品牌效應。“在當地調研時,與領導幹部接觸後發現,他們對農業是真抓實幹,思路也跟得上潮流。”他特别提到,雲浮羅定市絲苗米的品牌已在全國打響,有“北有五常,南有羅定”的美譽。
作為全國聞名的“南藥之鄉”,雲浮提出将要打造國家中醫藥産業發展示範區。2020年12月7日,2020中國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廣東省第二屆南藥産業大會在雲城區舉行,當天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和産業項目簽約儀式,共簽約30個合作項目,吸引總投資高達234.7億元。
調研雲浮的農業發展情況多次,年海指出,雲浮現代農業産業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是根據地方特色農産品例如豆豉、腐竹等,繼續培育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可以與同處一條農業産業帶的其他地市聯合發展,例如打造雲浮—陽江的醬油産業帶”。
同時,農業生産精細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年海舉例稱,雲浮是一個小盆地,氣候條件非常适合冬種,但目前冬種普及率比低。“這不能僅靠單一農戶來做,需要在土地流轉等方面做制度創新,科學規劃,走精品路線,實現農業生産的規模化、精細化。”
年海還建議,雲浮要進一步提升三産融合程度,延長産業鍊。“現在的大米加工還相對簡單,主要是加工成米粉。”他提出,接下來雲浮可基于特色農産品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文旅産業,将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一号樓工作室出品
采寫:實習生 蔣模婷 南都記者 莫郅骅 通訊員 伍廷顯
圖片:通訊員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