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許秋蓮 上海報道
9月20日,上海市政府舉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這是創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黨委書記徐楓在會上介紹道,一批行業領域的未來科技龍頭加快成長,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業登陸科創闆,市值超1.4萬億元。
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委員、市科委副主任陸敏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構建“載體鍊 政策鍊 服務鍊 金融鍊”的雙創生态。一是在“空間 資源”同契合,雙創載體成為孵育科技企業的“最強引擎”;二是“政策 服務”雙牽引,科創企業有力彰顯了上海硬核實力;三是“平台 品牌”共聚力,“創·在上海”成為展示和服務雙創的閃亮“名片”;四是“服務 網絡”相結合,“金融活水”助力科創企業行穩緻遠。
“這是創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黨委書記徐楓如是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計牽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項目929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54項,資助資金和項目數量居全國前列。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建設,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現雛形。十年來,研制了CAR-T細胞治療産品等16個I類創新藥;其中,2021年8個,全國占比約1/4。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中,有14家将研發總部或創新中心設在上海。
上海科技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G60科創走廊彙聚高新技術企業3.6萬餘家、各類孵化器和衆創空間1300餘家。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個,科學儀器4萬餘台套、共享率超90%。
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指出,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聯合江蘇、浙江、安徽科協舉辦長三角科技論壇,成立“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合力推進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以“科創中國”品牌為引領,搭建服務平台,聚集優質科技資源,推動跨行業、跨領域的交流合作。
“我們出台一批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為科技保駕護航。”徐楓介紹道,2020年,頒布實施《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圍繞“科創22條”,上海陸續出台了人才改革、國企創新、科技金融、财政支持、成果轉移轉化等多項配套政策。為細化落實科改“25條”,在擴大科研類事業單位自主權、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10餘件。
針對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委員、市科委副主任陸敏表示,擴大科研事業單位科研活動自主權、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改革優化科研管理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改革優化科研管理方面,項目管理更加便捷、高效。總體來看,各單位首次申報項目可減少填寫表格20%。經費管理也更加科學。在全國率先試點經費“包幹制”,目前已将自然基金項目和軟科學研究計劃納入包幹制試點範圍。
此外,上海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參與者。據悉,上海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累計與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已累計在23個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28個、國際技術轉移與孵化服務平台14個。
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證外籍人才數量約占全國的1/3,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約占全國的1/4,連續11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胡金波強調,上海加快建設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10拍瓦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形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基礎設施集群,支撐諸多領域産生了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在基因研究取得多項原創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體細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首次測量;完成了人類首次對兩個近鄰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像;主導解析了神經、免疫、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相關受體結構并揭示其調控機制,為藥物靶标發現及原創新藥研發奠定基礎;發展了以研究所科學家命名的“烏爾曼-馬”反應,應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等合成,被國際同行評價為“現代藥物發現最常用方法之一”。
不僅如此,更是推動一批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推動建立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作為上海首個啟動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為上海打造集成電路産業高地發揮補鍊強鍊作用;自主研發的首台套國産質子癌症治療裝置已完成第一單元受試者臨床試驗;研發的紅外傳感器、高效太陽能電池、氮化矽陶瓷等技術成功實現轉移轉化,形成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