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為人和藹可親,人們都願意親近他;又很有能力,能辦成大事,政績突出,大家交口稱贊他。在人們看來,這樣的管理者就是最好的,老子卻說這樣的管理者隻能算是達到了管理的第二境界,不算是最優秀的。
老子把管理分成4 種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管理的境界不同,管理的效果也不同。
01 最高境界:不知有之
老子認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是最高、最好的意思。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到他的存在。
為什麼感覺不到管理者的存在呢?老子在這段話的後邊說明的原因:“悠兮其貴言。功成身退,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高明的管理者慎言謹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民衆的救世主,動不動就發号施令,而是順應規律,不幹涉民衆的生活,盡量減少自己對民衆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事情辦好了,悄悄退到幕後。為民服務成為常态,因而民衆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民衆都說本來就應該如此,也習以為常。
堯管理天下的時候,讓百姓非常有序地生産、生活,不會經常幹擾百姓,百姓隻知道有堯這個人。有人看到一個老人在玩擲石子的遊戲,玩得很開心,就問他為什麼這麼開心呢?老人說:“糧食種得好,吃得上飯,空閑時間還可以玩玩遊戲,為什麼不開心呢?”這人就說:“你之所以能這麼快樂,是因為堯帝管理有方,應該感謝堯帝是聖君。”老人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飯吃,有玩的,這跟堯帝有什麼關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好的管理者應該為民盡心盡力做事,這也是管理者應盡的責任,是自然而然的事。管理者既不能無端發号施令,讓民衆俯首聽命;也不能因為對民衆有功而居功自傲,要求民衆記住他,感恩戴德。
老子在《道德經》第2 章就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者遵循社會規律,順應民意,不強加于人,不折騰,不蠻幹,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行事,以正确的行為來引導民衆,讓他們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所,各得其安,管理者在不在都一樣。
現實生活中,有些管理者喜歡宏大場面,動不動來個驚世駭俗的“壯舉”,要讓人們感到非常之人必做非常之事的震撼,因而盲目鋪攤子,上項目,造一些讓人看得見的“顯象”工程。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為民辦實事,其實是做表面文章,為自己樹立虛假的“高大形象”。
這種張揚的做法,顯示出了很強的功利性,目的就是讓們為他歌功頌德,記住他的恩情。
02 第二境界:親而譽之老子認為管理的第二境界是“親之譽之”,民衆親近他,贊譽他。
這種管理者勤政愛民,事必躬親,能給民衆帶來恩惠,但又不高高在上,民衆對管理者心懷敬意,對他親愛有加,對于他的政績交口稱贊。
這種管理方法,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以德治國,管理者以自己的德行感化民衆,教化民衆,民衆能感受到管理者的所作所為,從而感念他的恩德。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嬰出行,正趕上發大水,把一條河上的小橋沖垮了,影響了兩岸百姓的出行,晏嬰就把自己的馬車搭在河上,百姓都贊揚晏嬰太愛民了。
齊國有一高人就批評晏嬰,說他工作失職。作為齊國的國相,應該提高做好防範,就不會出現洪水能沖斷小橋的事情,也就不用事後補救,有沽名釣譽之嫌。
以德治國,管理者雖然做得很好,老子認為,這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為管理者所做所為就是想讓民衆感激他。
這是老子與孔子的不同之處,二者都提倡“無為而治”,孔子認為“以德治國”就能達到“無為而治”;而老子認為,單純靠管理者的德行來影響民衆,達到國家大治還不夠,如果管理者不在了,就會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隻有按規律治理國家,管理者在與不在一個樣,所以,他認為民衆不知道管理者的存在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03 第三境界:畏之
老子認為,管理的第三境界是“畏之”,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讓人們畏懼他。
讓人們感到畏懼的管理方式有兩種:
一種單純地用法律制度去管理,按制度辦事。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用政令來引導民衆,用刑法來治理民衆,結果是“民免且無恥”,民衆為了免于處罰而不犯罪,卻不知道犯罪是可恥的行為。為了逃避了法律的懲罰,就千方百計鑽法律的空子。
用法律治理,可以使國家秩序運行井然。泰國采用商鞅變法,施行法治,很快就興起強大,統一了六國。
秦朝是中國古代法律最為嚴酷的時代之一,稍微犯罪,懲罰無比嚴酷,滿大街都是被砍斷手腳的人,百姓的怨氣積累日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是因為害怕受到嚴厲的刑罰,秦朝僅僅二代就滅亡了。
另一種是實行嚴厲管理,制定出苛刻的管理制度,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力和威懾力,一味地高壓,讓人從心裡畏懼管理者。
周厲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天子,當政時增加賦稅,民衆多有怨言,大臣也議論紛紛。周厲王就下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派出了大量人員到各地進行監視,一旦發現有口出怨言者,立即殺掉。民衆十分害怕,在路上遇見都不敢說話,隻能用眼睛相互示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厲王被迫逃出鎬京,最後死在邊鄙之地。
管理采用單純的高壓政策,雖然短期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隻講理,不講情,長期下去就會出問題。
孔子就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德來引導民衆,用禮義來約束民衆的社會行為,這樣民衆就知道什麼是壞的、什麼行為是可恥的,自覺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因而他反對單純靠“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來治理國家。
04 最差境界:侮之
最糟糕的管理就是“侮之”,就是民衆輕侮管理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管理者不講信用,民衆就不相信他。
孔子認為,管理國家要做到“足兵、足食、民信之”3條,而這3條中“民信之”最重要,“民無信不立”,一個國家,民衆不相信管理者,領導基礎就動搖了,這個國家就難以長久了。
如果管理者專橫跋扈,不把老百姓放在眼裡,胡作非為,沒有好的作為,民衆就會在背後咒罵他,譏諷他,侮辱其人格,惱怒至極,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
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夏桀,在他統治時期,民衆指着太陽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能滅亡啊,我甯願和你一同死掉。民衆用太陽比作夏桀,甯願與他同歸于盡,這是何等深刻的仇恨啊!而夏桀最後成了亡國之君,結束了一個朝代。
結束語老子把管理分為4種境界,從高往低排列,最高的管理境界用大道治國,人們不知道管理者的存在;大道缺失了,用德治國,人們感受到管理者給予的恩惠而贊美他;道德缺失了,用法制治國,因為嚴厲管理,讓人畏懼;法制也缺失了,管理者胡作非為,民衆不但不尊重他,還會蔑視他。
管理的境界不同,管理的效果也不同,老子通過管理境界的對比,告訴管理者,最好的管理者是遵循社會運行規律進行管理,對民衆因勢利導,不強加幹預,為民做事不是為了刷存在感讓民衆感恩于自己,應該是民衆得到了實惠而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删)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