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個凡塵俗世中,我們會經曆很多事情,我們的人生也面對着很多未知。
沒有人知道未來是會遇見驚喜,還是會遇見意外,但是無論遇見什麼,一個人最合理想的生活狀态,就叫做:“順其自然”。
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符合大道的一個道理,包括自己對于人生的一個态度。一切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規則,不違背核心規律,就是一種大道的智慧,這樣的一種智慧能讓自己活得更灑脫。
在《道德經》思想當中,開篇就點出:道可道,非常道。
揭露的是一個道德内涵,在《道德經》之中,他認為“道”是作為一種自然客觀規律的存在,而《道德經》所闡述的智慧,是讓我們符合道,就是一切符合順其自然,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個核心内涵。
很多人聽到順其自然這幾個字的時候,最初并不能理解,不知道到底是需要順應什麼道理?
其實真正的順其自然,就是順應生命本身的一種狀态。
《莊子》的哲學之中,就認為一切應該有一種感悟生命本源的認知。
莊子認為“命”是我們所需要理解的,“達知”就是我們所境遇的一種感悟,是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一種自然狀态。“命”是世界給予我們人生的一種自然規律,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個事情,這種狀況不會改變,它是自然存在的。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命”這個東西,就是從你出生的時候一切都是注定的,你人生的軌迹,你人生中需要經曆的一些事情,都是應該發生的。強行改變不了,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順應天道。
而順其自然的智慧,是能夠讓自己生活得更舒服,擺脫外在的一些苦惱和糾紛的一種理想狀态。
比如說,在生活中有這樣一些狀态,有一些人遇到人生一些變故,就立馬束手無策,因為這些變故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
比如說感情遇到挫折,比如婚姻戀愛不幸,生活遇到磨難,以及自己的家庭出現變故。不管是或大或小的一些問題,其實都是一種自然常态,它都是生命需要經曆的一些事情。
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曆一些痛苦,這是在所難免的。
世間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身份,地位,物質,财富會有不均等的現象,但是所有的人在面對人生這一個軌迹之上,最公平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人都會面臨着衰老,疾病,變故,磨難,類似的問題。
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所有的人面對這些問題,都會痛苦不堪,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人的正常情感和情緒。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當你學會順其自然,調整自己的心态時,能夠盡可能的去減少這些痛苦,減少這一些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磨難和痛苦,給我們情緒上帶來的傷害,遠比事物本身更加嚴重。
因為情緒會模糊事物的本質,一個人出現一些事情的時候,如果你把心态放的坦然一些,順其自然一些,可以妥善的解決問題,可以降低這一個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但是如果你因為情緒問題不斷的陷入痛苦之中,那麼會因為你的情緒,加重這一個事情給你帶來的傷害,情緒的沖擊比事情本身而負面作用更大。
《莊子》這本書中,他借用了一個故事,來表述了一個人需要具備超脫于“形骸之内”的一種灑脫和智慧。
故事是這樣的,申徒嘉是一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跟鄭國的子産同拜伯昏無人為師。
子産對申徒嘉說:我出去你就留下,你出去我就留下。
第二天的時候,子産又和申徒嘉在同一個房間裡,子産又對申徒嘉說:我先出去你就留下,你先出去我就留下,現在我要出去了,你可以留下又或者不留下呢?你見了我這樣的執政大官卻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和我一樣嗎?
申徒嘉就說:先生的門徒弟子有這樣的執政大臣嗎?你因為你的地位瞧不起人嗎?
原來是這樣,原來申徒嘉和子産都是伯昏無人的徒弟,但是呢,申徒嘉是被砍掉一隻腳的人,子産就有一些嫌棄申徒嘉。
申徒嘉最後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們以兩腳健全,而笑我兩腳殘廢的人很多,我聽了很生氣,但是到了先生這裡,則怒氣全消,這不知道是先生以善道教我的緣故,還是我自己反思的緣故。我跟随先生修學已經十九年了,先生從未感到我是斷了一隻腳的人,如今你和我交往與道德的修養當中,但你卻在形貌上要求我,這也不也是過錯嗎。
子産聽了之後羞愧不安,立刻就改變态度說:是的,你不必再說了。
申徒嘉和子産都是伯昏無人的徒弟,子産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成了莊子論道的反面人物。莊子寫出這樣一個故事就是為了突出子産,伯昏無人是道德高深的人物。申徒嘉因為受刑而失去了一隻腳,但是他對道的感悟達到了“達知”。
《莊子》這本書中,莊周通過這樣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就是一個人安之若命的人生哲學。
在《莊子》所寫的這一篇文章當中,申徒嘉是一個殘缺之人,但是他卻可以擺脫形骸之内的束縛,超脫于形骸之内,達到形骸之外的一種自然。這是一種超脫的境界,也是兩個人境界的差别。
這裡所說的申徒嘉和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王都是一個智者,說他們都為殘缺之人,但是他們能夠感知到形骸之外的一種智慧,不會執着于自己的外貌,容貌,衣着,他的内心的得失也沒有建立在外在的形體之上。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人執着于自己的樣貌,身高,衣着,他們會因為自己不夠漂亮而不自信,也會因為自己不夠高而感到郁悶。
真正灑脫之人,他們懂得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精神層面,而不是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形體之中。
而《莊子》表達的這樣一篇智慧,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感知,也就是所謂的“達知”的道理,申徒嘉雖然遭遇刑罰失去一隻腿,但是并沒有以此為恥辱。他學會追求内在生命的一種充實,學會追求精神的一種灑脫。
這種狀态就是莊子中的逍遙的狀态,這也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順其自然的狀态。
莊子這一篇文章中,是借由申徒嘉面對着自己殘缺的肢體,卻沒有因此而懊惱,沒有因此而沮喪的一種灑脫,來表達的是一個人能夠安之若命的道理。
如果他因為自己殘缺的身體而沮喪和懊惱,就不算是一個道德高深之人。反之,他能夠安之若命,能夠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這樣一種順其自然,這樣一種追求内在生命的充實的智慧才是我們應該理解的。
這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順其自然的道理,無論你的生活中經曆了什麼痛苦,經曆了什麼磨難,它都是生命的“殘缺”。
所有人都向往完美,但是自己的生命從未達到完美,留下了很多遺憾,這就是生命的“殘缺”。
我們需要用一種安之若命的狀态,來面對人生中出現的不完美和遺憾,這才是一種偉大的心态。
遇到人生遺憾,遇到人生不完美的時候,坦然待之,安之若命,你要明白這是生命本身存在的一種規律,遇到生命中的不完美,懂得接受,才是人生的完美。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一篇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您覺得當人生遇到不完美的時候,該用什麼樣的心态去面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