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大約有近80%的孩子都有一回到家之後,就開始變得特别沉默的習慣。
事實上,這也和目前現在的好多家庭情況都有些類似,甚至是有些孩子一天在家的時間全都算上的話,連十句話都不能說出來。
有一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原因是因為孩子大部分可以有效利用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到家之後又有好多作業要做,等孩子晚上放學回家後,再去和孩子說話聊天,不就是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了嗎?
家長如果這麼想,可以試着在周末和其他節假日孩子休息的時候,再注意觀察下,是不是即使孩子休息了,還是不說話。
對于這樣的家庭,有句形容詞叫做“啞巴家庭”。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喜歡和家長說話呢?《少年說》中裡面有一期節目,一個小女孩就揭露了什麼才是造成“啞巴家庭”的原因。
内容是一個女孩站在台前,聲淚俱下的控訴着自己的父母,她說自己學習中已經非常努力,而且在考試成績上面也有很明顯的表現,就連老師都對自己提出了表揚,可是自己的家長卻對這些進步是視而不見的一種态度。
女孩之所以說出這些話,就是因為自己未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場景一:
媽媽:“你幹嘛去?”
孩子:“餓了,要出去吃點東西。”
媽媽:“怎麼一天天的就知道吃,什麼時候學習也能像吃東西這樣認真。”
孩子:“……”
場景二:
媽媽:“你去幹嘛?”
孩子:“和同學越好一塊出去玩。”
媽媽:“每天就知道出去玩,有這閑工夫為什麼不學習。”
孩子:“……”
場景三:
媽媽:“你去幹嘛?”
孩子:“要去看書。”
媽媽:“總說自己是去看書了,可實際一點沒看出作用,考試成績也總是那樣,也不知道看書時用不用心。”
孩子:“……”
幾乎是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會被家長找出來一大堆的吐槽點,似乎家長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去指點孩子,就是家長們的一種本性。
遇到這種情況時,孩子起初是情緒上的不滿,然後心裡會再經過委屈和氣憤兩種情緒,最後則就是一種麻木般的平靜。
而當孩子情緒平靜的時候,也就意味着對于家長的漠視,慢慢的就不喜歡和家長說話了。
啞巴家庭是怎樣形成的?
1、家長總不相信孩子說出來的話,不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看待。
2、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性格強勢,總是要求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前進。
3、要求嚴格,隻要孩子稍有不如自己意的時候,就會特别苛刻。
孩子一次次的得不到應有的回應,一次次的失望,也終于讓孩子陷入沉默的境地。
而悲哀的是,即使這樣,家長都沒看出孩子有怎樣的變化和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怎樣做才能避免形成“啞巴家庭”
1、我們都知道,善于傾聽的人會更容易受到朋友的喜歡,容易被人信任。家長也需要懂得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收到回應時,家長和孩子間才會更容易溝通。
2、教育兩字,其實是可以拆開理解的,但不都少不了應有的溝通。有些家庭隻是注意到了一些最基本的表象,卻忽視了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長。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慢慢的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再和家長交流。
3、家長要樂于傾聽,也要懂得向孩子分享。孩子有心事不願意和家長說,也是因為父母不願意和孩子分享的原因,所以當孩子有心事時,也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其實,對于好多“啞巴家庭”來說,問題也大多出在了家長自己的身上,家長首先學會調整和孩子的相處情況,孩子才會願意和家長溝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