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我們常說三十而立,這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一路春風化雨,如今的鄭州科技學院已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應用型民辦大學。它的創辦人,鄭州科技學院董事長劉文魁也已邁入耄耋之年,50歲時啟創這所學校,劉文魁說:“這是我的又一個孩子,也是将傾注一生心血陪它長大的。”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名字一直在變,可是心卻始終如初。從租幾間簡陋教室起步的1988年,到在全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2018年,劉文魁創辦的鄭州科技學院曆經30年時間,實現了從0到1,又從1到N的跨越式發展。10月9日,距離鄭州科技學院30年誕辰還有三天,大河網記者走進學校,探尋這個書寫中國民辦大學發展軌迹的學府。
如今一個30年已經過去,時間繼續,它将要這樣走過下個30年。
初心不泯:讓更多河南的孩子有好大學上
“大學之大,硬在大樓,貴在大師,重在大策,行在大愛。”劉文魁說,他的初心與這所學校緊緊相連,讓更多孩子有大學上,有優質教學資源可享,便是教書、育人、傳德、明智。
鄭州科技學院創辦人、董事長 劉文魁
鄭州科技學院學校前身是鄭州中原職業大學,以自學考試輔導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先後經曆了鄭州科技專修學院、鄭州科技職業學院等時期,于200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并更名為鄭州科技學院。學校從最初做高考落榜生的“避風港”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方“旗艦校”,30年來,創造了從非學曆教育到高職教育到本科教育和國外合作辦學“三級跳”的蝶變,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
不忘初心,砥砺奮進,是鄭州科技學院的真實寫照。累積為社會培養人才10多萬人,為國家節約教育經費40多億元,為1200多名教師提供了就業崗位。這是一個人夢想的變現,也是一群人努力的結果。
劉文魁50歲開始創業,80歲依然激情不減,一心隻為辦一所值得學生信賴的大學,緻力于做應用型本科大學的探路者。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誕生了一大批财富榜樣。劉文魁就是在中原大地成長起來的其中一位。但他貢獻的财富不是物質的,而是很難用數字精确計算的精神财富。
打好旗幟:以“新工科”為前鋒 培養複合型人才
工科出身的創辦人劉文魁,在“新工科”建設上做到了真正的領跑者。而發展“新工科”,是因為“老工科”已難以适應現實需要。機械天賦和工匠精神是“新工科”的靈魂。
劉文魁說,和制造業結構類似,當下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學理科化,對于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區别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高等學校專業設置中的新工科專業,是高等教育主動适應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逐步進入信息文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
如今,“新工科”成了高校炙手可熱的學科門類。有大數據等新的工科專業,也有傳統工科專業升級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專業。
早在2017年,鄭州科技學院36個本科專業中,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主體的工科專業20個,與新工科有交叉或聯系的專業7個,兩者共占到本科專業總數的75%。今年4月,學校智能制造學院、泛IT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全球供應鍊&跨境電商學院四個創新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它們全是與新工科建設相對應的工程應用學院。
建平台、試驗田、全覆蓋三步走,如今鄭科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新工科”這個先鋒将帶着學校的初心繼續前行。
發展定位:與地方經濟發展保持同頻共振 人才培養不滞後
“作為應用型院校,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是基本,面向基層,為中小企業解決難題。”劉文魁說,學校注重應用型研究,主動和地方政府、中小企業聯系,解決他們的科研難題,并建立一些合作。
學校在省内與多家企業開展了技術開發合作并設立成果轉化基地,與20餘家企業簽訂技術開發協議,申報省級産學研合作項目9項,簽訂技術服務合同294萬元,省資助經費146萬元,并獲批“河南省省級産學研合作試點項目”……由于産學研合作成績突出,該校獲“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獎”,并入圍“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科技服務排名”。
立足應用、服務地方、對接産業,鄭州科技學院圍繞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産核心區、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建設等,不斷優化學科和設置專業。與地方經濟發展保持同頻共振,讓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落伍于時代。
期許未來:做好研究生教育 實現學院到“大學”的蝶變
鄭州科技學院走過了30年風雨曆程,從創辦之初到現在擁有十七個學院,兩萬五千多名學生的學府,這一路的故事,坎坷艱辛中是對教育的赤誠情懷。教育之花,從來都是綻放在高處,教育之人,甘當一片沃土。
“本科教育發展已經相對完善,下一步盡力做好研究生教育,延展人才的發展空間。”回首過去的30年,鄭州科技學院未來的路還很長,在學校第30個誕辰裡,劉文魁表達了這樣的期許,河南有10所大學,很多所學院。期待鄭州科技學院成為新一所“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