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

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0 21:52:54

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心理學十大學派是:内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内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心理學十大學派之五大學派)1

心理學各個學派的觀點

心理學十大學派是:内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内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

日内瓦心理學派:

 日内瓦學派又稱皮亞傑心理學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學教授、傑出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創建和領導的。 受康德的影響。内容主要是認識發生論學說。    日内瓦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心理學流派的融合和發展。兒童心理學。  西方學者把皮亞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為當代心理學的三大巨人。

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于本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标志着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與馮特心理學有一脈相承的繼承關系。受格式塔心理學思想影響。是行為主義的反作用。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拟、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

并将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  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  ①聽覺編碼即聲碼;  ②視覺編碼即形碼;  ③語義編碼即意碼。  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将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别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後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創建人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隻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适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隐藏在身體内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内隐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内髒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并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隻能是有機體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隻應着眼于有機體整體的适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适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适應性的唯一标準隻能是行為的适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适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丢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丢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隻把它看作關于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于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别,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确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并極表贊賞。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内省,主張采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隻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内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内省報告,所以隻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拟人論色彩。摩根提出要盡量克服拟人論,經過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拟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别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

  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全不同。華生否認神經中樞在動物行為中的特殊重要性,認為它僅起聯絡作用。巴甫洛夫則把身體外周器官活動與神經中樞活動的關系看作投影關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動,目的在于了解神經中樞的活動。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認意識,而且非常強調人和動物在心理上的本質差别。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複雜行為都取決于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誇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裡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後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式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領域仍日益擴大。它們盡管不全以行為主義為指導觀點,但名稱的起源則不能不歸之行為主義。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他的預測和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一個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多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認知心理學興起後,雖然意識重新被重視,但認知心理學在方法上也盡量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華生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 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适應性。30年代以後,他的一些後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緻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如果說華生廢除意識的主張,由于使心理學丢掉主題而漸被抛棄,那麼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則在美國借操作主義的巧辯而延續。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镳,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潮。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他将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

第一類需要屬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

第二類需要屬于生長需要,可産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内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态,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産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

馬斯洛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标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内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并沒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

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并産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避。

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産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産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标準,行為标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着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

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将這些本屬于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内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

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沖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産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緻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緻。

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适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适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标是将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是經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

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内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複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反對僅僅以病态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