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zhěn gē dài dàn)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築室道謀(zhù shì dào móu)
築:建造。室:房屋。道:路人。謀:商議。自己要造房子,卻在路上和過路人商量。比喻自己沒有主見或毫無計劃,東問西問,結果人多言雜,不能成事。
《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築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額手稱慶( é shǒu chēng qìng)
兩手在胸前相握,舉到額頭,表示慶幸、慶賀。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绛,國人無不額手稱慶。百官朝賀,自不必說。”
注意:額手稱慶無貶義,彈冠相慶是貶義詞。
夜郎自大(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漢代時西南部的一個王國。比喻妄自尊大。
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東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傳》
滇王與漢使言:“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漢廣大。
路不拾遺(lù bù shí yí)
路人看見道路上的失物而不會據為己有,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一葉蔽目(yī yè bì mù)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問題的本質。也說一葉障目。
《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指自己推薦自己。毛遂:人名,戰國時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薦:介紹。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将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樂此不疲( lè cǐ bù pí)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形容對某事特别愛好而沉浸其中。也說樂此不倦。注意:不能說“樂此不彼”。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光武帝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造句:對于科學研究,我樂此不疲。
白頭如新(bái tóu rú xīn)
白頭:頭發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時間雖久,仍跟剛認識一樣。
《史記·鄒陽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夢筆生花(mèng bǐ shēng huā)
傳說李白年少時曾夢見筆頭生花,從此才華橫溢,名聞天下。形容文筆好,善于寫作。也說筆底生花、妙筆生花。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童叟無欺(tóng sǒu wú qī)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騙。既不欺騙小孩也不欺騙老人。指買賣公平。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字樣沒有?”
九天九地(jiǔ tiān jiǔ dì)
九天:極高的天空;九地:極深的地。
九天九地: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形容差别極大。
《孫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乎九天之上。”
不三不四(bù sān bù sì)
①不正派:不要和~的人來往。②不像樣。
明·施耐庵《水浒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在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意思為事物發展的6個階段。第三爻與第四爻處在6爻的中間位置,在易經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務正業之意。
一視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
同樣看待,不分親疏厚薄。
唐·韓愈《原人》:“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笃近而舉遠。”
異曲同工(yì qǔ tóng gōng)
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樣好的效果。也說同工異曲。
唐·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泰山北鬥(tài shān běi dǒu)
泰山為五嶽之首,北鬥星為衆星中最明亮之星。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衆人所敬仰的人。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
力透紙背(lì tòu zhǐ bèi)
1. 形容書法遒勁有力。
2. 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唐·顔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匪夷所思(fěi yí suǒ sī )
匪:非;不。夷:平常。
指事物怪異或人的言行離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周易·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伯埙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燒制的樂器;篪:竹制的樂器。意思是指埙篪合奏,樂音和諧;舊時贊美兄弟和睦。
《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大相徑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
彼此相差很遠或矛盾很大。
《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烏鳥私情(wū niǎo sī qíng)
烏鳥:即烏鴉;人類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故有“烏鴉反哺”一詞,喻傳于民間。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釋義:我懷着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
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喪失了原有的技能。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所向披靡(suǒ xiàng pī mǐ)
比喻力量(多指軍事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披靡:(軍隊)潰散。
《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暗度陳倉(àn dù chén cāng)
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陳倉區)。指劉邦将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大将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如魚得水(rú yú dé shuǐ)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适的環境。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兩袖清風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兩袖中除清風外,别無所有。指做官廉潔。
近義詞:廉潔奉公。
明·于謙《七絕·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白話文意思:絹帕、蘑菇、線香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隻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以免遭來百姓的不滿。這首詩恰恰反映了于謙為官廉潔的高尚品格。
乘車戴笠(chéng chē dài lì)
乘車:比喻富貴。戴笠:比喻貧賤。比喻不因為富貴而改變貧賤之交。
晉·周處《風土記》:“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卿乘馬,後日相逢卿當下。”
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
漢代陳寔的家裡,夜間來了一個竊賊,躲在屋梁上,陳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見于《後漢書·陳寔傳》),後來就用“梁上君子”做竊賊的代稱。
《後漢書·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尾大不掉(wěi dà bù diào)
尾巴太大,難以擺動。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度;現比喻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緻指揮不靈(掉:搖動)。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乘風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船隻乘着風勢破浪前進。形容辦事一帆風順,發展迅猛,也比喻志趣遠大,勇往直前。
《宋書·宗悫傳》:“悫年少時,炳問其志,悫曰:‘願乘長風破萬裡浪。’ ”
千鈞一發(qiān jūn yī fà)
千鈞的重量系在一根頭發上,形容事态極其危險(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三十斤)。也說一發千鈞。
造句:在千鈞一發之際,能夠挺身而出的就是英雄。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将絕也。”
髀肉複生(bì ròu fù shēng)
髀:大腿。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複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将至矣。”
程門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
形容尊師重道,恭敬求教。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後來居上(hòu lái jū shàng)
居:處在。原表示用人不當,不滿于資曆淺的人反居資格老的人之上。現多用來稱贊後來的人或物超過了先前的。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才高八鬥(cái gāo bā dǒu)
才:指文才、才華;鬥:器具名。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識豐富。
造句:我們的老師不僅才高八鬥,而且品德高尚。
《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分一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