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半年的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和商業綜合體顯得有些冷清。
進口家居館共四層空間,每層都出現了商家未入駐或商家不營業的情況。
部分商戶仍在裝修,多業态引流不明顯,調整中的家居市場正面臨更多挑戰
“店面升級,所有産品不計成本清倉處理”。近日,進口家居運營商帕諾家居在其官方公衆号發布文章表示,位于國門一号全球家居總部基地(以下簡稱“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的進口家具優選店将“店面升級”。記者調查發現,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以及商業綜合體開業半年有餘,但客流量并不大。
搭配商業綜合體,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在開業時被衆多商家“寄予厚望”,希望以“多業态融合”模式為進口家具品牌帶來逆勢求變的契機。然而,在消費需求總體變化的情況下,商業綜合體的搭配并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消費潛力。在衆多家居商場引入多業态的背景下,兩者如何互相助力,成為橫在家居商場管理方面前的難題。
開業半年有餘,卻有些冷清
開張剛剛半年有餘,但是國門一号的進口家居館和商業綜合體并沒有出現“火爆”的場面,反而有些冷清。
7月3日,記者在探訪時看到,進口家居館共四層空間,然而每層都出現了商家未入駐或商家不營業的情況。在B1層,有兩個商鋪仍然空置,可以看出裝修物料已入場,但是隻堆放在地上,店鋪還是水泥地面和牆面,店面品牌LOGO也沒有挂出;在一層和二層,幾乎占據四分之一面積的“意大利芬特麗家具”挂出了“裝修進行中”的條幅,但現場并沒有看到工人在進行裝修作業;在B1層和三層,智能家居館等品牌店面雖然都已裝修完畢,但店面并沒有對外營業。
除此之外,在記者逛店的過程中,除了在B1層中庭看到幾位消費者在休息,正在營業的店面難見消費者。有的店面雖然還在營業,但是從門口經過也看不到導購員迎賓。
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于2018年末開業。入駐進口家居館的一位品牌負責人表示,自從開業後,進口家居館一直十分冷清。“這裡的店租雖然比‘城裡’便宜,但是店裡已經幾個月一單沒開了,一個月也有小十萬的成本。有的商戶為了節省成本,甚至選擇不營業。”
分析商場冷清的原因時,這位負責人表示,客觀原因是位置太偏僻、知名度欠缺。國門一号位于順義區後沙峪鎮,在大衆點評等第三方網站,很多消費者的評價是“太遠”、“之前沒聽說過”。此外,受上遊房地産市場交易縮減影響,家居消費需求減弱,實體商場運營情況不佳,讓本來“先天條件不足”的國門一号更加雪上加霜。
正在迎來調整的家居市場
國門一号“遇冷”的背後,是家居流通市場增長動力的變化。
中國建築流通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5月銷售額為936.3億元,同比上漲僅2.77%。1-5月累計銷售額為3788.6億元,同比上漲2.99%。雖然5月銷售額環比上漲10.88%,但中國建材流通協會行業研究部解讀認為,主要出于季節性旺季因素。市場需求的持續動力不足,行業發展仍需理性對待。
中國建築流通協會發布的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以下簡稱“BHI”)顯示,5月BHI分指數“人氣指數”表現最為亮眼,其環比上漲高達67.11點,同比上漲達57.79點。但與之對應的“購買力指數”卻表現不佳,本月環比下降14.68點,同比下降15.25點,二者形成“看多買少”的反差。
家居商場的人都去哪兒了?對于這個問題,帕諾家居集團董事長于洪利分析認為,多個渠道的分流對線下商場影響明顯。“線上電商平台分去了不少傳統家居賣場的流量;線下層面,精裝修、全裝修逐漸成為主流,住宅用戶對家居賣場的依賴變少,再加上定制家居品牌的崛起、配備整套家具的整裝模式,也讓大量消費者不再需要逛家居商場。今年以來,線下家居商場‘遇冷’尤為明顯,尤其是進口家具這類相對高端的品類,在實體店面銷量尤為不好。”
也正是因為這種行業背景,大量家居賣場品牌将新零售化作為“破局”的關鍵。目前,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家居商場已經開始“試水”。有業内人士表示:“在市場需求持續不足的情況下,現有品牌競争激烈,家居商場也不例外。工廠、品牌為了求得生存,第一件事就是減少線下店面數量,家居商場更需要多種方式為商戶引流,給他們帶來實在‘利益’。如果不在經營方式上尋求改變,家居商場不得不面臨關門的結局。”
■ 商業觀察
向商業綜合體借力不足
在去年年末國門一号進口家居館開業時,附近的商業綜合體同期開業。資料顯示,國門一号項目二期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除了住宅項目國門智慧城,還有國際家居館、國際建材館、山姆會員店、ACE五星級巨幕4D影城、特色品牌餐飲街、商業步行街等,相比項目一期3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還要大一些。
在開業儀式上,有入駐國門一号的商戶曾對“搭配商業綜合體”的經營模式看好,希望以“多業态融合”模式為進口家具品牌帶來逆勢求變的契機。
但事實上,與國際家居館同期開業的商業綜合體并沒有“加分項”。記者走訪發現,與進口家居館同期開業的國門一号生活館與進口家居館并沒有在一棟樓中,兩個建築由一條長廊連接。生活館彙集了餐飲、教培、娛樂等業态,人流量相對更多一些。生活館的山姆會員店消費者更多,熙熙攘攘的景象與進口家居館形成鮮明對比。
在家居商場内或者周邊引入多業态是近兩年來常見的商場變化,然而多業态如何對家居業态實現“反哺”仍是物業管理方思考的問題。
多位物業管理方表示,引入“吃喝玩樂”的業态,“高頻 低頻”的組合可以提升商場的人流量和人氣。家居消費是目的性明顯的消費,而餐飲、娛樂等休閑業态能夠更多地導入人流量,但是讓來吃飯、看電影、逛街的人來同時買家具顯然不太現實。如果增加的人氣“變現”家居業态的銷售量、為入駐商戶帶來可見利益,則是“皆大歡喜”的結局。然而,如果家居消費業态與其他業态人氣一直“冰火兩重天”,商戶不可避免地選擇離開,家居業态的面積将不斷縮小,商場屬性也将發生變化。
本版采寫、攝影/新京報記者 馮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