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導演張楊拍攝的講述芒康普拉村幾位村民、相約藏曆馬年轉山朝聖的冷門電影《岡仁波齊》之後,今天又上映了他的另外一部描述藏地獵人背負原罪、進行自我救贖故事的作品《皮繩上的魂》,這其中關于内心的對話與虔誠的信仰,無不讓人再次把視線投向這片雪域高原。這次,我們不聊風景,隻聊聊藏民們生存的最真實的故事。
關于自然環境
離開旅客們經常穿行的國道,深入到村落裡,村民們日常出入面對的是懸崖絕壁、兀石巨礁,湍急河流的驚濤駭浪,和拍打在岩石上的雷鳴之聲。
這就是那個“仰望山接天,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的地方,自然環境惡劣,氣候嚴寒多變,處處都是崇山峻嶺,綿延不絕。
生活在與世隔絕、深山叢林之中的藏民,通常出行要穿行在一條條山縫岩隙間的羊腸小道上,要過江的話,如果沒有吊橋,也練就了用繩纜渡江的技巧和膽魄。
2015年高分央視紀錄片《第三極》(豆瓣9.2分)中拍攝養蜂人吊在200米的懸崖上采摘野蜂巢的場景就是真實寫照,總導演曾海若回憶拍攝過程時曾說:那處懸崖連夏爾巴人都害怕,下面就是滾滾江水,掉下去連屍體也找不到。蜂巢來自世界上最大的蜜蜂——黑大齒蜂,如果你對蜂毒蛋白過敏,被蜇兩三下就會挂掉。最糟糕的是在還沒有采之前,蜜蜂出動了……
而這紀錄片工作人員經曆的被蜜蜂蟄了百多個包、拔了百多根刺的驚險經曆,卻是藏地養蜂人的日常。在這險象環生的巍峨叢山中,順意天意而清苦生活。
關于信仰
藏民不吃魚,也不動聖湖的水,湖水顯得特别甯靜美好。曾經去羊湖旅行時就被告誡,不可以脫鞋到湖水裡洗腳,也不可以戲水,更不能捉魚,這樣會觸犯當地藏民的信仰。也有碰到的驢友會講,直接用塑料袋就可以兜起好幾條并沒有危機意識的魚,但直接被經過的藏民阻攔,再次放生。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藏民走上轉山的漫漫長途,馬年朝拜位于西藏西南阿裡地區的岡仁波齊,羊年朝拜滇藏交界地區的梅裡雪山。轉山一般分外内轉和外轉,轉梅裡雪山一圈,短的内轉,隻對神山的部分地區進行轉行朝拜,需要2-3天時間;長的外轉,是圍繞整個神山轉行一圈,需要6-9天。但很多人都會轉2-3圈,一圈是為自己,其它幾圈則是為了身邊的家人或朋友。
轉山路上,最虔誠的方法是磕等身長頭,要五體投地,匍匐前行。在藏民的信仰裡,在特定的時間轉特定的神山,今生今世再多磨難,在來世也能升天。
或者因為疾病和勞累,或者因為自然災害,轉山者在朝聖路上去世也并不少見。對虔誠的藏民來說,能在朝拜的途中,甚至在神山的腳下去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來轉山的大都是來自貧困地區的藏民,不分男女老幼,他們舉全家之力、花掉幾乎一兩年的積蓄,就隻為登上朝聖的路途,宗教是他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情。看一眼聖城拉薩,轉一圈梅裡雪山,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修煉。
所以,在318國道上自駕遊時,飛馳的窗外隔不遠都會看到用身體丈量大地、正在轉山轉水的藏民,不知道他們從哪個地區過來,也不知道他們疲憊卻興奮的臉龐經曆了多少的艱辛,也不知道頭發蒼白的老人一手搖着轉經筒一手拄着拐杖,雙腿顫巍巍地抖成了什麼模樣,但總是會被這種堅韌的内心與強大的精神力量震撼到。
關于生計
西藏藏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以放牧、農耕為主,或者外出經商、跑運輸。牧場通常離家和農田都比較遠,他們也會過一種半遷徙的生活,搭帳篷而居。
而去西藏旅行那次的藏族司機,就講了好多自己和朋友的經曆。西藏的旅遊淡季和旺季分明,每年的4-11月為旅遊旺季,這段時間他就相當忙碌,他自己居住在拉薩、方便工作,而老婆孩子則在還有1-2天車程的地區。隻有每次開車送客人路過的時候,才順便和家人們見上一面,旺季時候就見得比較少了。那次,正好路過,女兒也正好是要去較遠的縣城上學,就載了小女孩一程。
一路和我們聊着逗樂着的和和氣氣的他,自女兒上車後就徹底無視我們這幫遊客,用藏語和女兒密密匝匝地聊着,女兒也不羞澀,大大方方地回着話。雖然聽不明白說話的内容,想想應是閑話家常,我們就安安靜靜地不再插話,享受彌漫在車内的溫馨時刻,讓他們父女倆多聊會兒。
通常,西藏司機開車都是一把好手,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也能輕如飛燕地駕馭!記得走的一段盤山公路,車下是萬丈懸崖,車前是美得炫目的藍天,車上則是尖聳入雲的山峰,車拐彎時候感覺是要和懸崖親密接觸,人都要倒抽一口冷氣。稍不留神,就有山崩的碎石或巨石從山體一側滾落,砸到前行的道路上,人大氣都不肯喘一下。
而他就是面不改色,習以為常地聽着一路的歌,繞着繞着就開上了平坦的另一條路。
了解西藏的曆史風俗,還可以看一部2013年央視的電視劇《西藏秘密》,是關于四個西藏貴族家庭從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的曆史變遷故事,也展現了舊西藏種種鮮為人知的日常生活原貌,從中可以一窺藏民生活神秘面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