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最令人信服和羨慕的要數諸葛亮,他深思熟慮,周密細緻,神機妙算,知彼知己,善于用兵,被世人所稱頌。但諸葛亮不是全智全能的神人,也有失誤之處,他用兵最大的失誤有三處。
失誤之一:不願冒險,痛失奪取長安良機
諸葛亮平定南蠻之後,準備第一次出師伐魏,大将魏延上帳獻策曰:“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襄中,循秦北以東,……則鹹陽以西, 一舉起可定”。
魏延的意思,就是率領精兵,趁曹魏不備,深入敵後,實施突襲,諸葛亮則随後率領主力出發。這個作戰思路,一直到今天,都較為流行,比如諾曼底登陸前,就有大量的空降兵深入敵後,實施襲擾。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 ''其理由:“倘中原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
諸葛亮覺得,萬一有埋伏咋辦?
魏延覺得:“丞相兵從大路開發,曹魏必有準備,到時兩軍相持,曠日持久,何時複得中原?”
孔明說:“吾從隴石取平坦大路,按兵法進兵,你擔心個啥。”遂不用魏延之計。
當時的形勢看,魏延所提作戰方案頗有道理。雖是險棋但有成功依據:
一是初伐中原,魏國無備,猛然突襲,成功概率很高;
二是魏方主将懦弱無謀;
三是魏延對出谷後的行動已做好全面布置,又自願率兵前去。然而孔明以考慮五千人的安全堅持取大路,依法進兵,不願冒險,結果錯失良機。
後來,連司馬懿也不無遺憾地說:“若是吾用兵, 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彼非無謀,但怕有失,不曾弄險。 ”
也正因如此,結果是諸葛亮六伐中原,曠日持久,損兵折将,屢不得手。不能不承認,這是他用兵的一次戰略性失誤。退一步講,如果當時諸葛亮采用魏延之計,并加實施, 三國的曆史也許會重寫。
所以說,諸葛亮顧念将士性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可是要用好人去打天下,真的是吃力啊。後面的數次北伐,兵馬糧草損失,豈不是更大?用更大的損失,來成全一個好人的美名,真的值得嗎?
失誤之二:按主之意留關羽,荊州歸東吳
劉備率大軍入川,進攻益州受挫,軍師龐統也戰死于落風坡,在無可奈何的情況 下,劉備向諸葛亮下 了立即增援的命令。
荊州戰略地位十分 重要,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劉備得以與群雄争天下的基地,是巴蜀争天下的橋頭堡,也是孫劉聯合抗曹的紐帶。
諸葛亮入川去增援劉備,就有一個讓誰來替他守荊州的問題。 以當時諸葛亮身邊可以委任的關羽、張 飛、趙雲3人情況看,趙雲一身是膽,足智多謀,理解諸葛亮聯吳抗曹意圖,還陪劉備龍京口迎親,了解江東情況,趙雲應是最佳人選。
不過,諸葛亮想到關羽與劉備的結義地位,想到關羽重面子的特性。不得不按劉備之意作安排。他說:“主公書中,把荊州托在吾身上,教吾量才而用。雖然如此,今令關平帶書信前來,其意欲雲長公與此重任。雲長想桃園結義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 ”
這樣,留守荊州的重任便全落在關羽身上,關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按照諸葛亮的人才分類标準衡量,他是典型的“氣淩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于大敵”的猛将,而不是個“見賢若不及,從谏如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的帥才。
他性格上最大的缺陷是,恃勇高傲,目空無人,對于關羽的個性毛病,諸葛亮都是知道的。但他在荊州誰留守問題,卻舍趙雲,留關羽,這是他的又一大失誤,以至于造成了劉備奪漢中,達到蜀漢政權頂點時,卻失去最關鍵的橋頭堡,從而丢掉争奪天下的先機。
從此,諸葛亮隻能孜孜不倦的翻山北伐,而不能從荊州走寬敞大路,若能以荊州為兵馬糧草基地,川蜀為後方,那形式自然不同。
失誤之三:錯用馬谡,丢失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突然性卻失敗,直接導火索就是錯用馬谡。而以後的數次北伐,皆因魏國已有準備而相持不下,最終毫無戰果。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放着魏延、吳壹等宿将不用,卻讓馬谡做了北伐的先鋒官,把守街亭這一戰略要地。
馬谡在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将中,可稱得上難得的人才。他的最大長處,是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研究,并能寫善說,用現在的話講,可算得上是優秀的參謀人才。
對他的謀略,諸葛亮十分欣賞,有時二人一談, 就談個通宵達旦。諸葛亮南征時,七擒孟獲,安定西南所采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就是馬谡提出來的。
但馬谡也有缺點,最明顯的就是缺少獨擋一面的經驗與實踐,鑒于此,劉備臨死時,諄諄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諸葛亮沒有認真分析采納劉備的意見,未能繼續讓馬谡當參軍。而是把他推到了領兵打仗的第一線。這樣使用馬谡,真可說是棄馬谡之長,用馬谡之短,強馬谡所難。
結果街亭一戰,馬谡照搬兵書,優柔寡斷,便吃了大敗仗,弄得蜀軍狼狽不堪,導緻首次北伐的失敗。
總得來說,這三次失敗,其實都與諸葛亮的性格有關,諸葛亮是一個好人,可最終赢得天下的,通常是枭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