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誤譯的意義?目前國内非常喜歡讨論“民主”、“自由”、“平等”,但是問題在于很多國人根本沒有搞清楚“自由”到底是什麼,以至于有人說出“沒有絕對的自由”這種扯淡的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研究誤譯的意義?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目前國内非常喜歡讨論“民主”、“自由”、“平等”,但是問題在于很多國人根本沒有搞清楚“自由”到底是什麼,以至于有人說出“沒有絕對的自由”這種扯淡的話。
什麼是“自由”?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并沒有“自由”這個概念,“自由”是純粹的外來語。那麼“自由”一詞到底來源于哪個外來詞彙呢?我估計大部分國人首先想到的是“Freedom”,但實際上中文“自由”一詞最早譯自“Liberty”。說到“Liberty”和“Freedom”,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目前兩者都可以翻譯成“自由”,但在本質上這兩個詞其實是不同的。在英語中“liberty”和“freedom”兩個詞來源不同,liberty來源于法語的liberté,而“freedom”則來源于德語的freiheit。而在這兩種語言或者文化中,對于“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Liberty代表的是目前比較主流的“自由”定義,約翰穆勒在《論自由》(On Liberty)中是這樣的定義:自由,就是一個人在不幹涉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任何事。請注意這個前提“不幹涉他人”,嚴複老先生把On Liberty翻譯成《群己權界論》,認為liberty就是“個人與群體間之間邊界”。也就是說Liberty這個詞本身就是含有“限制”的,所以在《群己權界論》中嚴複将liberty翻譯成“自繇”,并解釋了原因:
由繇二字,古相通假,今此譯遇自繇字,皆作自繇。不作自由者,非以為古也。視其字依兩文規例,本一系名,非虛乃實,寫為自繇。欲略示區别而已。
嚴複在這裡很明白的指出了,liberty本身就是含有限制的成分的,所以用帶“系”的“繇”而不用“由”。明白了這一點,法國哲學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名言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而自繇,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因為liberty一詞本身就是帶限制的:原始人在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自繇,但是當他們因為社會契約集結成社會,就等于放棄了天然的自繇,而在社會中就有着各種的道德、規矩、法律的限制,隻有在這些“枷鎖”的限制之下,人類才能獲得社會的自繇。
嚴複之所以特意用将liberty翻譯成“自繇”,就是擔心對liberty不了解的國人對這個詞産生誤解:
中文自繇,常含放誕,恣睢、無忌憚諸劣義。然此自是後起附屬之诂,與初義無涉。初義但雲不為外物拘牽而已,無勝義亦無劣義也。夫人而自繇,固不必須以為惡,即欲為善,亦須自繇。
所以特意用“自繇”一詞翻譯liberty,以提示大家“自繇”本來就是有限制的,而絕非為所欲為。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嚴複的擔心成了現實,如今的漢語中非但沒有使用“自繇”一詞,而且大多數中國人也并沒有意識到“自繇”本身其實就含有了“限制”的意思,以至于衍生出了“自由散漫”、“自由放任”等莫名其妙的詞,對自繇的理解還停留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階段。
再說一下freedom。相對于liberty翻譯成“自繇”,freedom翻譯成“自由”更合适,但freedom在這裡也并非是“為所欲為”的意思。其實就是在英語當中,很多人也會把liberty和freedom弄混,所以穆勒在《論自由》的開篇就強調了不要弄錯概念:
The subject of this essay is not the so-called Liberty of the will, so unfortunately opposed to the misnamed doctrine of philosophical necessity; but civil, or social liberty: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the power which can be legitimately exercised by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
對應嚴複的翻譯為:
有心理之自繇,有群理之自繇。心理之自繇,與前定對;群理之自繇,與節制對。今此篇所論釋,群理自繇也。
嚴複在翻譯中,将“philosophical necessity”翻譯為“前定”,認為與之相對的就是“心理之自繇”。實際上,這個"心理之自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自由”:“freedom”。而“philosophical necessity”我們現在一般翻譯為“(哲學上的)必然性”。也就是說,與“節制”相對應的是“自繇”(liberty),而與“必然”相對的就是“自由”(freedom)。那麼什麼是“必然”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可避免”、“非如此不可”的事情,對于“自由”來說,所有阻止你做成功事情的一切要素都是“必然”。這樣說可能有些别扭,那麼我們來舉個例子。維基百科在東德情懷這一條目中有這麼一句話:
采訪的記者說:“東德居民沒有自由旅行權”,一些德國人回應道:“現今低工資的工人也沒有旅行的能力”。
看到這句話,我當時就感概freedom一詞不愧是來源于德國:記者說的應該是“東德居民沒有旅行的‘自繇’(liberty)”,但是德國人的回答其實就是說“現在的工資低,我們同樣沒有旅行的‘自由’(freedom)”。在這裡,“不自繇’是人為原因造成的,而“不自由”卻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說,“自繇”(liberty)相對應的是人為的“限制”,而“自由”(freedom)相對的卻是客觀因素的“限制”,也就是“必然”(換句話說,都是世界的錯……)。對德國人來說,因為政府禁止而造成的無法旅行和因為工資低而造成的無法旅行都是同樣的“不自由”。
如果理解了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的:
自由就是對必然的認識
以及同樣身為德國人的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補充:
自由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
因為在這裡的“自由”(freedom)本來就是被“必然”所限制的,如果想要“自由”,就必須突破“必然”,其結果相當于改造了世界(好吧,又是世界的錯……)。而想突破“必然”,就需要先認識“必然”。舉例來說,人類想要飛,但是被各種物理定律的“必然”所限制,當我研究清楚了這些限制我的物理定律之後,我反過來可以利用這些物理定律,最終造出了飛機使人類“飛”起來了,實際上就是突破了“必然”,改造了世界,人類變得更加自由了。
這種說法如果讓人以liberty的概念來理解,當然會覺得很扯淡,但是如果明白了在這裡的“自由”其實是freedom,以上說法就說的通了。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最終形态是共産主義,而其特征之一就是“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也就是說隻有人類克服了所有的“必然”了進入“自由王國”之後才是共産主義。可見曆史及現在所有号稱的“共産主義國家”離真正的共産主義是多麼的遙遠。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一個概念自打一開始就沒搞明白,那後面相關的一些理論就很難理解。同時,因為不同人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不同,所以才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争吵,其中很多完全就是雞同鴨講。在這裡的話,嚴複很早就提出應該将liberty和freedom分别用“自繇”和“自由”來翻譯,以區别二者。然而現在誤解已經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不知道這個誤解還能否解開。
線上 | 中譯英 -術語整理/翻譯線上 | 英中字幕翻譯(點擊投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