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祖師,是中國古代的文聖人,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标志性人物。
我們都知道孔子一生著作頗豐,學術成就斐然,作為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理性的“教授”,孔子似乎不應該信神秘主義。
但是,即便是如孔子這般學識淵博的人物,在自己困厄之時也要求神問蔔,預測未來。
史書記載,孔夫子在自己事業不順的時候為自己占蔔,得一個卦象,他很不開心,然而事實證明,後來儒家的發展正如此卦。
這就是《孔子家語》記載的“孔子得贲卦”之事,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件事。
首先我們要知道《孔子家語》曾一度被質疑是後世人假托孔子之名所作,所以很長時間中沒有得到重視,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孔子家語》的史料價值越來越高,其中不少内容當為真實的記錄,所以這段記載很有價值。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儒學事業始終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列國君主們也都對儒學不太熱心,這令孔子很迷惘,于是他用起卦占蔔,求問儒學未來。
結果得“贲卦”,孔子不開心了。他的弟子就問孔子,為何見贲卦而不悅。孔子回答說:因為贲卦是“山下有火”,不是“正色之卦”,這與我原本追求的理想不符。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簡單地解釋一下。
贲卦,上艮下離,艮為山離為火,即孔子所說“山下有火”,這個卦象代表“飾外揚質”,意思是需要“包裝”,需要“誇大的宣傳”,需要一定程度的“粉飾”。
這個意思很明白,贲卦意味着,儒學想要在未來有所發展,必須進行包裝,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粉飾”。
孔子所創儒學乃是王道,他所追求的是要用自己的理論改變天下,孔子對于自己的主張是深信不疑的。
然而,現在卦象就顯示,儒學想發展光靠現在的這套說辭行不通,需要包裝粉飾,這顯然不符合孔子的追求,所以孔子不悅,并說這不是“正色之卦”。
然而,此卦實際上還是應驗了。孔夫子後來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學說思想,表面風光,最後卻無功而返。
儒學在後世得到極大的傳揚,但卻是在“改造”之後才實現的,漢代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改良,後來漢末魏晉又經過一次改良,隋唐之後到宋代更是将儒學變得幾乎失去原來的面容,直到明清時代儒學與各派思想融合,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東西。
孔夫子欲行王道,最後儒學卻隻是帝王們的“面子”,真正的裡子還是“法家”思想,這叫“陽儒陰法”。
後世儒生為何迎合帝王改造包裝出了“新儒學”,這與孔子所占“贲卦”頗為相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