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們一起分享的是《古典中國畫裡的華夏氣象》第一季《先秦禮範》的第⑩集。
主角是孔子。
主題是憂世。
下面一幅圖畫是南宋馬遠的《孔子像》。馬遠(1140-1225)是一位繪畫大師,與李唐(1066-1150)、劉松年(約1131-1218)、夏圭并稱“南宋四家”。
他出生一個藝術世家,曾祖馬贲、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長馬逵、兒子馬麟接連5代都是翰林圖畫院畫家。他尤其喜歡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當然,人物畫也是他的強項之一,一如這幅《孔子像》(見下圖)。
[南宋]馬遠《孔子像》,絹本設色,27.7×23.2cm。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不過,我所理解的孔子應該比這幅繪畫中的孔子豁達一些。這麼說,不是說夫子不憂國憂民,而是夫子他是一位通透的人。之所以畫家以這樣一種形象描繪孔子,與當時的曆史背景不無關系。他所在的南宋光宗、甯宗兩朝(約1190-1224)是一個多事之秋,南宋王朝内部盛行妥協主義,諸多愛國人士感懷時事、顧憂社稷。緣此,馬遠創作這樣一幅作品,不無進谏之意。
一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一個以畫谏,一個以書谏,都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與一個藝術家的良知。這份良知,是可以光照未來的、曆史的幽光。
[明代]仇英繪、文徵明書《孔子聖迹圖》(圍匡圖),60×40cm。山東曲阜孔廟藏。
回溯魯定公十四年(前496),那一年于周朝而言是周敬王姬匄二十年,孔子以56歲的年紀開始周遊列國,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凡14年。期間,他在匡城、陳國兩次被困(見上圖)、在宋國遭遇危險、在鄭國被嘲如喪家之犬、在蔡國絕糧(見下圖),都沒能改變他的意志。
并且,他忍着夫人與愛子先後離世的悲痛,忍着最中意的學生(顔回)英年早逝的傷心,以一己之力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給中國留下了文明的種子。
[明代]仇英繪、文徵明書《孔子聖迹圖》(在陳絕糧圖),60×40cm。山東曲阜孔廟藏。
毋庸置疑,他沒能救時,卻完成了救世的偉業。一如宋人朱熹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和由他集大成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和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食糧。“在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不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苟無孔子,則中國非複二千年來之中國。”(梁任公語)
說他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之一,并不為過。“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诒徵語)
[清代]愛新覺羅•玄烨(清聖祖)《萬世師表》,紙本墨筆,109.2×39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即便不言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僅說他個人,他也是一個不谄媚的、勇敢的人。對于在魯國炙手可熱的陽貨的主動約見——陽貨是誰?他是魯國正卿季平子的家宰,也就是宰相家的大總管。對于這樣一位握有實權、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卻想方設法不與之會面。(“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對于亂政者,他毫不猶豫殺之(“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顯現非凡的政治勇氣。
太史公著《孔子世家》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失敗記錄,然而在失敗的背後,我們則都看見一個人的偉大!他絕非一個掉書袋的腐儒,而是一個幽默有趣、誨人不倦又安貧樂道的君子。
細說起來,傳統或者說傳統的價值,從來不限于《論語》,不限于《孟子》,不限于《四書五經》,更多是存在孔子、孟子他們身上的獨立人格、樂觀态度與批判立場,以及他們甘于清貧、勇于傳道、心懷天下的精神。這些,是先秦思想光芒萬丈的原因,也是宋明儒者卑弱微小的所在!失去了“仁人”與“大丈夫”氣概,任何思想與主義終究不過一些華麗的廢話!
文 | 新城遊子
來源 | 斯文于此
文木:《古典中國的側面》(點擊 ↑ 購買簽名版)
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年2月版
本書通過勾勒不被注意的王朝興衰之細節與側面,
探究中國古代王朝更叠與曆史變遷的軌迹與原由,
以期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尋找一個美麗的結果。
END
2020年1月出品
添加書藝公社小藝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