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腰間盤突出的患者數量越來越多。腰間盤突出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腰椎結構發生改變,在加上外力作用,使其脊椎神經受到壓迫,使人們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
人體的脊柱,由一個個椎體組成的。每個椎體之間有一個椎間盤,厚8~10毫米,上下兩面是椎體的軟骨面,中央有膠狀的髓核,四周包着緻密的纖維環。纖維環相當堅韌,髓核不易向四周移動。椎間盤纖維環和髓核均含有豐富水分,具有良好彈性,可随脊柱所受壓力而變化。當上下壓力增加時,髓核就會變扁,向四周膨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後方或椎管内,導緻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産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年輕人椎間盤含水分多,彈性好,周期性生理變化頗明顯。椎間盤沒有直接的血液供應,靠四周和上下軟骨給它滲透營養。如果負重大,活動多,髓核和纖維環就會早早發生退變。髓核和纖維環含水量下降,彈性降低,椎間盤向四周均勻擴大,這就形成了椎間盤膨出。
腰間盤突出一般是因為椎間盤以及腰椎發生退行性病變,椎間盤含水量變少,周圍肌肉韌帶失去彈性,變得比較松弛。腰椎的平衡性大大降低,當腰椎經受到外界作用力時,椎間盤所受壓力升高,從而破壞了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髓核的形狀位置發生改變,導緻神經根被改變了位置的椎間盤壓迫。周圍組織因為炎症血流不暢等原因導緻粘連肥厚、水腫,緻使神經根容易受到刺激,使其相對應的肢體支配區的運動、感覺以及反射功能發生明顯的感應變化。
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多見于青壯年,20-50歲占80%,男性多于女性,運動員多見于舉重、跨欄、投擲、體操等。腰間盤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的突出,刺激或壓迫腰脊神經根、馬尾等周圍組織而引起的相應症狀和體征,主要症狀是腰痛伴發下肢放射痛。
腰間盤突出按位置分為旁側型、中央型、旁中央型、極外側型。其中,約90%的腰間盤突出為旁側型。
腰間盤突出的患者會出現腰部以上的疼痛,或是受過損傷而導緻的腰部和下肢的疼痛,下腰部偏一側疼痛性多為麻木的放射性疼痛,鞍區、小腿外側、足部出現的疼痛或麻木,或是症狀共同發生。休息時緩解但當運動時疼痛又出現,再或是疼痛到不能直立行走,運動時疼痛加劇的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檢查大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活動受限與疼痛。随着年齡的增加,椎間盤變形的程度不斷的加劇,導緻纖維環斷裂或者向四周膨出,進而椎間盤的高度逐漸的減小。另一方面随着長期的勞損,就會導緻腰椎間盤突出症。該疾病在臨床診斷根據MRI、CT影像以及患者的臨床症狀進行。
患者的臨床症狀、MRI以及CT檢查結果是臨床診斷該疾病的重要依據。雖然影像學檢查結果能夠幫助醫生對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的情況進行判斷,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有報道指出,接近30%的患者雖然CT影像學檢查結果表明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狀,但是卻存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症狀。
康複訓練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應積極配合康複訓練(運動療法)提高腰背肌肉張力,糾正異常力線,增加韌帶彈性,活動椎間關節,以維持脊柱正常形态。
疼痛控制
1.腹式呼吸:
緩慢深長的腹式呼吸,可以刺激脊柱深層的肌肉,對于穩定脊柱,緩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和療效。
2.麥肯基療法:
俯卧平躺,雙臂放在身體兩側,頭轉向一側。保持這一姿勢,做幾次深呼吸,然後完全放松全身肌肉2到3分鐘。
繼續保持俯卧的姿勢,擺出準備做俯卧撐的姿勢。伸直手臂,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盡量撐起上半身。将這個姿勢保持一兩秒鐘,然後再回到開始時的姿勢。每次重複這一動作時,盡量使運動的幅度比上一次更大一些。
平躺在地上或床上,雙腿彎曲,使兩膝靠近胸部。抱住雙腿,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輕柔而緩慢地将兩膝盡量靠近胸部,保持這個姿勢1到2秒,然後放開雙腿回到開始時的姿勢。做本項練習時盡量使兩膝每次都比上一次更靠近胸部。
核心穩定性訓練
1、仰卧臀橋:每組30秒,每天3-4組
2、俯身劃水:每組15個,每天3-4組
3、死蟲訓練:仰卧在墊子上,雙腿屈膝擡起,雙上肢直臂上擡。在姿勢穩定以後對側手臂和腿緩慢而有控制的展開,然後另一側交替完成動作。在運動的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收緊腹部,保持腰椎始終貼在地上。每組10-15次,每天3-4組。
4.四點跪位訓練:保持軀幹穩定,慢慢将對側手臂和腿伸展開,注意不要過度伸展,至與後背水平就可以了,動作慢速而有控制的完成。如果訓練到後期,可以進行進階訓練。即擡起的腳在空中有控制的畫圓圈等有規則的圖案。
5、側橋:
開始的時候可以選擇屈曲雙膝,進行側橋穩定支撐,30秒一次,每天3-4次。
進階:在支撐側橋的過程中,雙腿可進行蚌式運動。
進階:雙腿伸直進行側橋運動保持,同時手部可以向側方上舉。
6、貓駝式:弓身、還原為一次,一組15-20次,每天3-4組。
姿勢控制
站或坐姿要正确。脊柱不正會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勻是造成椎間盤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勢應該:胸部挺拔,腰部平直。同一姿勢不應保持太久适當進行原地運動或腰背部活動可以解除腰部肌肉疲勞。
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
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症,除了積極采取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外,最為重要的措施就是預防。注意平時的站姿、坐姿、勞動姿勢以及睡眠姿勢等的合理性。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加強鍛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散步、遊泳等有氧訓練,增強體質,尤其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因為适當的鍛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肌肉的反應性和強度,松解軟組織的粘連,糾正脊柱内在平衡與外在平衡的失調,提高腰椎的穩定性、靈活性和耐久性,從而起到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腰椎間盤突出産生的原因主要與腰間盤和腰椎的退行性改變有關。随着人們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量也在增加。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數量逐漸增加。因此,在平時更要注重腰部的保養。在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後,要積極的進行主動康複訓練。
參考文獻:
1. 代均, 白金明, 李俊伯. 腰部肌力訓練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康複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2):18-19.
2. 丁國良, 王春江. 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的現狀和進展[J]. 科技資訊, 2012(10):208-208.
3. 賈紹環.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嚴重程度與CT影像的相關性[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89).
4. 袁光洪, 譚波濤, 虞樂華.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康複治療進展[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3(2):93-96.
5. 汪丹穎, 高曉平.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康複評定及非手術治療進展[J]. 安徽醫學, 2012, 33(6):775-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