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丁燕 範江歐美 汪思妍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肖颢
8月4日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古人是怎樣表達愛意的呢?8月3日晚7點,7件(套)“愛你的”文物和藏品齊聚武漢博物館,“比翼和鳴 地久天長——武漢博物館相約‘七夕’文物特展”拉開序幕。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主持人對愛情的述說中,《梁祝》木偶戲、古筝獨奏、昆曲、雙人舞、琵琶彈唱接連上演,帶觀衆沉浸式感受古人的愛意表達。
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次集中亮相的代表愛情的文物和藏品有:清代“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明代青花鴛鴦戲蓮紋蓋罐、元代韓氏娘子金飾套組、明代仙人龜鶴齊壽“破鏡重圓”鏡、武漢收藏家徐立捐贈的“清式金絲楠木四柱式髹漆人物紋架子床”等。
其中,武漢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于昨晚登上央視一套七夕節目《古韻新聲》。
清朝粉彩《白蛇傳》故事鳳耳大地瓶
武漢文物登上央視一套七夕節目
七夕是象征愛情的節日,美好的愛情都以婚姻為目标,承諾一生相守。在“比翼和鳴 地久天長——武漢博物館相約‘七夕’文物特展”和文藝彙演現場,極目新聞記者看到了一整套古人婚嫁物品。
瞧,古代女子婚嫁所佩戴的首飾有多美!展廳裡展示的一組璀璨珍奇的金飾,出土于武漢市黃陂區周家田元代韓門蕭氏淑真二小娘之墓,共7件,均為女性所用的金飾品。元代金器在全國出土甚少,而這套周家田元墓出土的金發飾,運用了掐絲、錘揲、累絲、鑲嵌等多種複雜技法,制作精巧,工藝精湛,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
一件清代“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更厲害了,是宮中舉行大婚之禮時所用的合卺之物,壺底有銘文“乾隆禦制”。這件玉執壺,玉質潔白無瑕,琢磨精巧雅緻,可謂是中國治玉工藝鼎盛時期的傑作。最引人注目的應屬玉壺構思奇特的造型:兩隻親昵依偎的圓雕連體鳳鳥構成壺身;緊貼兩頰、交頸私語的鳳首雕成壺蓋;底部更是兩足相抵、親昵偎依。可謂愛意滿滿!而這件武漢博物館藏品,8月4日晚登上央視一套七夕節目《古韻新聲》。
古代婚嫁講究三媒六聘、八擡大轎,以示對婚姻的重視。展廳裡展示的一件漢繡大花轎,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漢繡大師任本榮設計并繡制,大紅花轎看起來非常喜慶。
洞房花燭夜,和金絲楠木四柱式髹漆人物紋架子床也很配噢!“清式金絲楠木四柱式髹漆人物紋架子床”是2021年12月入藏武漢博物館的,由武漢收藏家徐立捐贈。觀衆紛紛贊歎,“雕刻圖案實在是太精美了!”架子雕刻的圖案場景十分豐富:點中、殿試(進爵)、授官圖、五子奪魁、平步青雲、連連高升、平升三級、童子觀魚、瓜瓞綿綿、稚子折桂、衣錦還鄉、百子舞獅、百子舞龍等。
明朝仙人龜鶴齊壽鏡
破鏡重圓鏡寓意生生世世在一起
武漢博物館館長王瑞華向記者介紹,“今天展出的有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破鏡重圓,一半與男墓主人随葬,一半與女墓主人随葬,寓意死後仍然可以在一起!”
極目新聞記者在展廳也看到了這件明代仙人龜鶴齊壽鏡,鏡子直徑25cm,鏡面厚0.5cm,近中心鏡鈕處一分為二,斷口參差。
展覽文字詳細介紹了這面鏡子的出土信息——出土于武漢市洪山區黃家灣明代夫妻合葬碗椁墓。墓主人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世孫,鎮國中尉朱顯械和其妻趙恭人。出土文物中銅鏡一分為二,分置于男主人頭部的左側和女主人頭部的右側,将兩面半鏡合二為一,呈現出一面完整圓形銅鏡,寄托了墓葬中的夫婦二人希望在另一個世界團聚、生生世世相愛的願望。據介紹,這種夫妻合葬墓中分葬破鏡以期重圓的随葬形式,在明代比較常見。
七夕文物特展現場
漢服愛好者穿漢服體驗中國情人節
8月3日晚,受邀前來提前嘗鮮“比翼和鳴 地久天長——武漢博物館相約‘七夕’文物特展”的觀衆,不少都穿了漢服,其中有一二十位來自湖北荊楚漢文化社的漢服愛好者。
51歲的陳明超和黃芳是一對夫妻,身着便裝一臉笑意的黃芳是湖北生态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明超臉上粘了胡子,穿着黑色漢服,兩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10歲。黃芳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我們經常一起出去旅行,一起玩漢服體驗。明年元月是我們結婚30周年,我們專門拍了紀錄片來紀念一起走過的日子。”黃芳說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受館方邀請參加這個傳統節日活動,感覺很有意義,我們拍了很多視頻留念。”
據介紹,“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起源于漢代,原是女性的節日。在一千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相應和,逐漸演變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此次七夕主題文物展覽将持續至8月31日,市民可免費預約觀展。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