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8月25日是第六個全國殘疾預防日,“我國現有的統計數字顯示有2780萬聽力、言語障礙的殘疾人,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龐大的數字,并且占所有的殘疾之首,所以說我們國家防聾治聾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教授告訴記者,雖然緻聾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孩子和老人的問題比較突出,而且也是可以治療或預防的,但一旦忽略,不僅會影響聽力,也會影響智力。因此,千萬别把醫生的忠告當耳旁風。”
“聽力同步伴有語言障礙,因為缺少交流,有時候還會進一步影響智力。聽力言語殘疾的數據是根據2006年的統計。應該說,我國防聾事業近些年來有着驚人的進步。随着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推廣,很多聽障人群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幹預,該戴助聽器戴助聽器,該做人工耳蝸的做人工耳蝸,這批人成功回到有聲世界。北京、上海的聾啞學校都減少了很多,這是我們醫生值得為自己國家驕傲的地方,也是聽基會存在的價值。”
據悉,救助是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最重要的宗旨之一。該基金會與民政部以及相關企業等合作,免費提供助聽器。多年來,通過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救助的聽障人群已超過了10萬人,其中包括為近2萬人植入人工耳蝸、佩戴助聽器等。
龔樹生表示,但另一方面,社會對于聽力障礙等認識還有很多誤區,這導緻原本不應該被耽誤的人群被耽誤了,這讓人看着很揪心。為此,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設立了聽力醫學專業的科普委員會,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科專家趙宇教授擔任首任主任委員。”
趙宇教授告訴記者,幫助聽力障礙人群恢複聽力的辦法很多,包括手術矯正重建、佩戴助聽設備等。随着助聽設備,特别是國産的設備進步,很多符合指征的患者可以通過設備矯正。
雙耳小耳畸形患者小劉如今已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先天性小耳畸形,不光是耳廓有畸形,往往耳道閉鎖,嚴重損害聽力。”趙宇表示,像小劉這樣能夠考上高等學府并就讀研究生的很不容易。“其實我曾經經曆過内心封閉不願意社交的難受時光。而且我曾佩戴過氣傳導助聽器,但效果不佳。在中國聽基會和聲佗醫療的捐助下,我成功佩戴了品音牙骨傳導助聽器。現在完全不影響學業。”
據悉,今年的全國殘疾預防日主題是“普及殘疾預防知識,建設健康中國”。“老年人也需要多關注,該戴助聽器的戴助聽器,該做人工耳蝸的做人工耳蝸,一聾三癡,有研究證明不幹預的老年人群認知症發病率在三年後至少高一倍。而且聽力封閉讓老人的性格改變也很大。”兩位專家希望通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大聲疾呼。
責編:李甯
主編:張赫
校對:孫寶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