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去博物館裡看青銅器,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文盲”。
就算有心想就它的做工、形制、紋飾發表點感歎,結果連名字都讀不對,那叫一個尴尬。
那麼,青銅器的名字為什麼都這麼奇怪呢?
大體來說,青銅器的命名,秉承着“自銘優先,無銘從古”的原則。
自銘優先,也就是說如果器物上的銘文帶有該器物的種類名稱,我們就會用這個名稱來直接稱呼這一類器物。比如這件師同鼎,它的銘文中自名為“鼎”,還提到器物的主人名叫師同,因此就被命名為“師同鼎”。而對于已經确定器型的青銅器來說,如果沒有銘文,或者銘文沒有指出主人的名字,那一般會用它标志性的紋飾或者造型來命名,比如“獸面紋鼎”或“牛形犧尊”。
無銘從古,則是說沒有“自名”的器類的命名,這些多是宋代學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框定的,比如爵、觚等。當然宋代學者的定名也有不少錯誤之處,如今的考古實證也在逐步糾正和完善青銅器的命名原則。
青銅器的分類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的發展與鼎盛階段,那時的青銅器大緻可以有以下幾種主要類型:酒器、食器、兵器、樂器等。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下其中那些容易讀錯的字吧!
酒器:
商人好酒,因此商代的青銅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酒器。青銅器作為當時貴族和祭祀使用的“奢侈品”,它的形制與數量也和主人的階級地位息息相關。在商代,觚爵組合就是常見的表示身份地位的青銅器組合,地位越高的人,可以使用的觚爵組合數量就越多。
觚(gū):多為喇叭形口,細腰,高圈足的酒器,常與爵配套使用。
商 黃觚
卣(yǒu):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是一種盛酒器。
商 父戊方卣
斝(jiǎ): 斝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器型,早在史前時期,陶制的斝已經出現。商周時期,斝作為一種溫酒的酒器,有三足,一鋬(pàn,指把手),兩柱,圓口呈喇叭形。
商 婦好方斝
觥(gōng):所謂“觥籌交錯”,說的就是這種酒器。通常為獸形,有流(傾倒液體的凹槽部位)和鋬。它可愛的造型也在一衆酒器中有着超高辨識度。
商 兕觥
食器:
簋(guǐ): 西周時期,簋是經常與鼎搭配使用的青銅禮器。鼎用于煮或盛放肉,簋則用于盛裝糧食。鼎簋制度也稱為周代禮制的一個重要部分,天子可用九鼎八簋,諸侯則用七鼎六簋,按照爵位依次遞減。
西周 師虎簋
北京有一條小吃街叫簋街,或許就是因為簋是一種裝食物的器具吧!
甗(yǎn):甗是一種蒸煮器, 上部為甑(zèng),用來放食物;下部為鬲(lì),用來盛水。甑與鬲之間有銅片,叫做箄(bì,通箅),上面有通蒸汽的孔洞。甗的作用相當于我們現在用的蒸鍋。
在殷墟出土的青銅甗中,還有兩件裡面發現了人的頭蓋骨。專家推測,可能是商代戰争後将敵方俘虜的首級作為戰利品祭祀給先祖。
商 弦紋甗
簠(fǔ):簠是一種長方形的帶蓋食器,它的特别之處在于蓋子和主體部分大小基本相同,打開則可以作為兩個相同的盤子來使用。
春秋早期 山奢虎簠
樂器:
我們說“禮樂制度”,樂和禮緊密相關,音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元素。
镈(bó): 镈是一種形制接近于鐘的青銅樂器。與鐘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底口平直,而鐘的底口則為弧形。
春秋早期 秦公镈
钲(zhēng):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多用于行軍時, 配合鼓聲共同指導作戰節奏。
戰國·蜀 虎紋青銅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你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還遇到過哪些不認識的字?歡迎留言分享~
---
資料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官網及官微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關注【墨筆春秋】,分享你不知道的文史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