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駁“僞馬齒苋”那些說法
我們接着繼續開怼!
你能指望錯誤的知識給你一些什麼樣的健康指導?
無論是現在的哪一版教材,或是哪本本草文獻到現在為止還從來沒發現過有歸肺經的。
《滇南本草》:“入胃。”
《得配本草》:“入手太陽、陽明經。”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注:中藥的歸經與其在臨床中的功效主治是息息相關的,從來都不是瞎編的,馬齒苋根本無一種作用功效針對肺系心系疾病的。)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用于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乳腺炎,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疔瘡腫毒,濕疹、帶狀疱疹。
《中藥大辭典》: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用于濕熱所緻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内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于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
《中華本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除濕 通淋。主熱毒瀉痢;熱淋;尿閉;赤白帶下;崩漏;痔血;瘡瘍癰疖;丹毒;瘰疬;濕癬;白秃。
(以上三種文獻均是國内最“權威”的)
那些似是而非被“綁架”了的中醫概念
何為“清腸”(清潔腸道)?一般被認為是“瀉肚子”!對于體内有飲食積滞的患者來說,當先要消食導滞。位置偏高的我們多采用吐法,位置偏靠下的我們用下法,即是大家所說的拉一拉!
然而就算如此,下法也隻是給需要的患者用的。臨床常見便秘患者,非中醫大都認為瀉一瀉就好了,像如喝點大黃了,吃點蘆荟膠囊了,吃點百結膠囊了什麼,然而就算是便秘我們中醫也隻會給需要下法的患者瀉肚子。因為有的需要補氣,有的需要補津液,有的溫裡!
所以腸道病可以亂用瀉法?
從另一個角度講,馬齒苋隻是入大腸經,這是它的作用傾向,說明它的藥力往那個方向走,但它通治?
須知中醫從來都講個寒熱虛實的,凡屬熱證實證濕證,病位在大腸經(不是大腸)方可應用(注:這需要專業中醫師指導應用,不是随随便便一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的)
另外“消炎”這個詞的含義最初由中醫的“清熱”演化而來,是為了說明所謂的“上火”這個衆所周知被完美西化了的中醫概念的。所以當清熱解毒這個功效與消炎同時出現時,這就說明了寫文作者中西醫概念混淆,一下子就暴露無知了!
你能指望不懂中醫概念卻談中醫的人什麼?
中醫在這個社會最大的優勢就是“四診合參”。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西醫背後是一個團隊(因為他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理化數據),而我們中醫則完全可以靠“三根手指行天下”。我們靠的是什麼?
答:藏象!
藏象理論讓我們總能從“諸外”找到“諸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因為我們依靠藏象立足于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
因此,馬齒苋治所謂的皮膚病時是依靠的它清熱解毒之功,而不是它能治皮膚病。這是因為我們針對的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變所在的病位”。
那麼原文中的所謂“排毒功能既走血分,又走皮膚……”完全是亂七八糟的說法,是四不像的說法,中醫混合着西醫,看似高明無比,但卻是滿滿的漏洞……
後記類似的養生文章,比比皆是,如果我們中醫人不自己站出來駁斥,大衆還不知道被誤導多少年呢。并不是随随便便看幾本書,你就可以稱為“養生大家”的。
我一貫堅持“養生與臨床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大家健康超能團# #中醫來了# @大家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