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三農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農資價格行情、三農政策、農業技術等内容了。謝謝您的關注與轉發!
上周下了一場透雨,麥收之後種的大豆,如今已經出苗了,現在長到了3-4片葉子,順壟望去,一行行豆苗夾雜在麥茬中間,綠油油的,看着很舒心。
豆苗長到這個時候,要進行間苗、定苗了,在我們這個地方,農民從來不這樣叫,隻是把間苗、定苗統一稱為剔苗,大家見面問去地裡幹啥活,都說剔豆苗子或剔玉米苗子了,你說間苗沒有人知道你說哩是啥。
這兩天天氣很熱,午間的氣溫能達到三十五六度,剔苗的工作一般在早上進行。早晨較為涼快,農村人不貪睡,起得很早,趁涼快幹活效率高。今年種玉米的人家少多了,很多人改種了花生和大豆,在我們這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外出務工的,專門靠種地花錢的,除了一些種果樹等經濟作物的人家外,十戶裡面頂多有兩戶就不錯了。
大家紛紛改種花生和大豆的原因,說起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這幾年玉米價格太低,花生和大豆算下來和種玉米的收成差不多,但比玉米管理省事;二是農民種花生和大豆,自己吃油方便了,放心了。自己種的花生和大豆,收獲後曬幹榨油,吃着純正、放心,至于能賣多少錢,倒不是太重要的。
和前些年對比一下,鄉親們種地、管理莊稼,真是比以前“懶”多了,大晌午頭,地裡很少見有人頭頂烈日在勞動。“現在的年輕人,哪個吃得了苦啊!指望這一代年輕人種地,沒門喽!”村裡的種田老把式提起種地這些事,搖頭歎氣,語氣中滿是無奈和失望。
東拉西扯了這麼多,回到正題。說起這大豆間苗、定苗,有什麼要注意的呢?其實,農民對此隻是個約摸,并不會按照專家講的精确到幾公分。在我們這裡,老一輩人說大豆株距多少合适,一句話就搞定了,“不稀不稠,一拃出頭。”簡單八個字,就把大豆間苗的尺寸給确定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給大家具體說一下。
“一拃”就是将大拇指與食指伸直張開後中間的距離,成人的“一拃”,一般為15公分左右,也就是說,大豆的株距保持在15公分左右就可以了。現在大豆用機械精播,每畝播種量8-10斤,正常出苗的情況下,基本不用怎麼間苗,可以省去很多勞力。
說起來,大豆喜稀不喜稠,常聽老年人講:“稀豆不少打,稠了草一把。”意思是說,大豆種稀了,産量也不會減産太多,但是如果種得密度過大,有可能到時候沒有産量,隻有豆棵。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大豆的分杈能力很強,如果稀了,大豆就會向四周生長,植株長得十分粗壯,結角多,抗倒伏,通風透光好,産量也不差,但是大豆密度過大,容易旺長、分杈少、通風透光能力差,容易倒伏、花而不實,反而會減産。
因此,種植大豆,一定要注意控制密度,這是高産的基礎。其實大豆的管理較為粗放,這也是我們這裡大豆産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一畝地原來畝産400斤就算高産了,現在好在育種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大豆産量好的年景下,畝産也能達到五六百斤,但這樣的産量聽說得不太多。從種到收,打好除草、控旺、殺蟲幾遍藥就行了,不把種地當職業農民,産量高點低點也不是什麼 大事了。
關于大豆的管理技術,前面的文章裡也都介紹過了。追求高産的農民朋友可以找來參考一下,專家的要求與農民的要求有些差距,這也是目前的實際。畢竟,農民隻有看到種地能賺錢,才會下功夫管理、追求高産。
否則,這種現狀還會持續下去,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