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2】也,甯【3】儉,與其易【4】也,甯戚【5】。”
【注釋】
【1】林放:魯國人。林放這兩個字的意思是,鬼火鬼影出沒,引申為,說鬼話,鬼話連篇。
【2】奢:不儉。多。
【3】甯:穩,穩定,穩妥。引申為,最優的選擇,最安穩的選擇。
【4】易:變化,如蜥蜴變色一樣。
【5】戚:原指斧子,古人用藤條把石頭綁在木棍上做成斧子,要求堅固、不變。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問的這個問題太大了,太深廣了。現在的所謂禮,與真正的理相差太遠了。現今社會的所謂禮越來越多并且經常變化修改。其實禮應該甯少不要多,與其變來變去不如固定不變。”
【徐力點評】
一、關于法律和道德規範,很多人有一個這樣的觀點,就是認為,法律道德條文越多,越複雜,越細緻,越完善,最好是能涵蓋生活領域的每一個方面,最好是事無巨細都能面面俱到,那樣才好,那樣才代表社會穩定和諧。
而實際上,卻是正好相反。
當有人不能自覺的時候,的确是需要制定一些法律道德規範來約束一下他們。但是,僅僅隻是需要在人們不能自覺的那些領域範圍内,有針對性地制定一些規範,對大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那一部分,進行有目标地有的放矢地管束。
因此,祖宗在開始制定禮的時候,制定的也就比較簡單,有那麼幾條就夠用了,根本沒有多繁雜。
但是,随着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人們違背公平正義的地方也就越來越多,人們違背天道良心的做法也就越來越多,那麼為了約束這些人,禮也就需要跟着增加。也就是說,法律法規道德規範,也要随之增加,以求囊括覆蓋上這些所有的違法亂紀、破壞公正平等的各種行為。
也就是說,人們越堕落,越違背良心良知,那麼也就越需要制定更加繁瑣、更加細緻、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規道德規範,來約束人們,來管理社會。
那麼這樣發展下去,當人們普遍堕落嚴重的時候,人們的各種各樣的言行舉止就都幾乎不能自覺了,就都需要有詳細的法律制度條文來約束着,人們才知道怎麼做人,才能不幹缺德事。一旦社會發展到這個程度,人們的一切行為,事無巨細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來約束了,那麼就叫禮法比較完善了,這也就意味着,人們普遍都學得很壞了,這樣的話,也就危險了。
所以,大家不要為禮法的完善健全而歡呼。因為,禮法越簡潔,越少,人們越友善,社會越公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和睦越和諧。
要知道,人類制定禮法的最終目的,恰恰正是為了消滅禮法,讓人們重新回歸良心本性。
二、關于法律和道德規範,有一個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禮法一旦制定,就不要輕易地改動。不經過特定的程序,所有已經推行的禮法,不能人為随便地更改,千萬不要朝令夕改!
律法道德規範,那是人們在生活中所要遵循的做人做事原則,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如果規矩老變動,第一,這會讓原來那些已經守法守規矩的人感覺對自己不公平,會心生怨恨。這會導緻他們對法律喪失信心,以後就可能不再守法守規矩了。第二,這會讓大家認為禮法不過是人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間的工具而已,造成人們不再尊重法律道德,而是視法律道德為兒戲的嚴重後果,這樣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我們那些懂道理的祖宗們,才反複告誡子孫後代:法律法規制度道德規範,一定要保持相對的穩定,萬萬不可随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改動,法律道德的穩定,也就是社會的穩定。
有句祖訓叫,祖宗之法不可變!雖然這句話不完全對,但是也體現了祖宗們的用心良苦!祖宗們是擔心後來的那些不肖子孫,為了自己的私利,擅改法律法規,動搖社會穩定的根本,把社會給弄混亂!
三、在論語的這一節,實際上就是孔子在回答林放的問題時,闡述了自己對于禮法的觀點:甯少不要多,不要變來變去,要固定不變。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對于禮法的這兩個真知灼見,對于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好的指導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