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臘八為了什麼?13日是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究竟起源于何時?為何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南北習俗有何差異?曆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逐一進行了解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過臘八為了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3日是農曆臘月初八。臘八節究竟起源于何時?為何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南北習俗有何差異?曆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逐一進行了解答。
臘八源于古時“臘祭” 傳遞進入“年關”信号
臘八節的前身是古代的臘日,臘日在上古時代是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日。
羅澍偉介紹說,古人們要舉行冬祭,用收獲的谷物、捕獲的獵物祭祀衆神和祖先,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俗稱“臘祭”。由于“臘祭”活動常在與來年銜接的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臘祭”的日子最初是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進行。
魏晉南北朝時,“臘日”在原有習俗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佛教的文化遺存,增添了新的含義,才固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進入臘月後,農曆春節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人們盼望過年的心情也就越發強烈和迫切,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年”了。民諺說“小孩小孩你别饞,吃罷臘八飯,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飯,還有人給壓歲錢”“過了臘八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等。
羅澍偉表示,從這些民諺中不難看出,臘八向人們傳遞進入“年關”的信号,是大年的開場鑼鼓,預示着春節的來臨。
喝臘八粥增福添壽 選料賦予美好含義
“臘八到,粥飄香。”臘八這一天,我國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羅澍偉介紹說,為了紀念佛祖,中國的佛教徒們在臘八這天熬煮臘八粥。後來,這種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于是就形成了喝臘八粥的習俗。
羅澍偉表示,臘八粥的制作方法,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中說:“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歲晚節物”中說:“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記載都很詳細。而臘八粥選料也都由民間賦予美好的含義,如桂圓象征富貴團圓,百合象征諸事和睦,紅棗、花生比喻早生貴子,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
“喝臘八粥一方面表達出人們用樸素的方式慶賀當年豐收,同時也寄托了來年吉利的美好願望。”羅澍偉說。
南北習俗大同小異 蘊含諸多美好願望
臘八這天的習俗,南方和北方雖然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羅澍偉說,喝臘八粥是南北共有的習俗,不同之處在于味道與配料。由于北方寒冷,人們習慣在臘八粥裡加一些糖,而南方的臘八粥不僅有甜的,還有鹹的。在選料方面,南方的種類更齊全一些。“北方有二三十種,而南方達四十種以上。”羅澍偉說。
另外,有别于南方的是,北方還有泡臘八醋的習俗。“在一個密封的容器裡,放入蒜和醋,再加上一點冰糖,直到除夕晚上才開封,就着香噴噴、熱騰騰的餃子,既有蒜香,也有醋香。”羅澍偉說。而在江西等南方的一些地區,臘八這天要戴上假面具,祈求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安徽等地則要吃豆腐或做豆幹,寓意一年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南北習俗雖有不同,但都蘊含了人們諸多美好願望。臘八一過,年就要來了:它是春節的序曲。有人說,春節從臘八開始到二月二龍擡頭結束;也有人說,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但在羅澍偉看來,不論哪種說法,蘊含着團圓、祥和、富裕、康甯、平安等主題的春節寄托了中國人的美好情感和對未來的無限期盼。記者周潤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