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3:55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特别關注】合作包容發展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推進全球人權保障?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推進全球人權保障)1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

【特别關注】

合作包容發展 推進全球人權保障

——來自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一屆會議“雲上邊會”的聲音

光明日報記者 蔺紫鷗

日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1屆會議在瑞士日内瓦閉幕。會議期間,一系列聚焦人權領域具體議題的“雲上邊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雲上邊會”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少數民族對外交流協會等主辦,國内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在邊會上展開深入研讨交流,為促進各國人權保障、完善全球人權治理體系建言獻策。

尊重文明多樣性平等參與人權治理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在9月27日舉行的“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世界”邊會上,與會專家一緻認為,世界各國應當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遵循平等、對話、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鑒之道。

“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兼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王超表示,中華民族倡導不同國家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倫敦國王學院數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保羅·傑爾包多認為,尊重文明多樣性是文明和諧共生的重要前提,各國應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摒棄“文明優越論”。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但我們不應該因為差異性和多元性而被割裂。”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應用社會研究學院講師費利姆·赫德梅爾說。

華盛頓和平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克利福德·克雷柯夫表示,當前世界動蕩和變革的趨勢持續演進,尋求合作而非對抗,是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深化民間交往和人文交流,方能夯實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基礎。

在9月29日舉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人權發展”邊會上,40餘位中外專家學者高度贊揚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道路,認為世界各國應當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平等參與全球人權治理。

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院長周長軍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中國對全球治理的重要貢獻,為人權治理勾勒了清晰的發展前景。

日本山口大學教授石龍潭表示,誰都沒有資格成為人權判官和教師爺,一些國家以人權問題作為幹涉别國内政的工具和借口,這本身就是對人權的侵害,也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談及中國在人權保障領域取得的成就,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博格-烏伊表示,中國順利完成脫貧目标反映出中國人權事業的重大進展。

印度新綜合公立大學助理教授賽卡特·巴塔查裡亞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啟發了很多發展中國家。隻有實現好發展權,每個人的個人人權才能得到保障。

在9月26日舉行的“以人民為中心: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價值遵循”邊會上,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俄羅斯籍專家亞曆山大·庫比什金說:“中國對人權的理解基于對保護人類生命、健康和尊嚴的社會共同追求。”

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柯馬凱在邊會上呼籲,各國政府應保障人民利益,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以開放包容的态度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加強基本人權保障推動開放包容發展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在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性議題的背景下,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保障環境人權引發廣泛關注。

在9月23日舉行的“2022年環境、發展與人權”邊會上,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吳衛星表示,中國近十年來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加大對環境健康和程序性環境權利的重視,公民享有的環境人權得到了更好保障。此外,中國也正在積極推進生态環境立法領域法典編纂研究論證工作,這将為公民環境權利的實現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生存權是最重要的人權,代際的平等權尤其值得關注。”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阿米塔·辛格認為,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是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課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安娜·瑪麗亞·隆貝格強調了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保護少數群體權益的重要性。

對于殘障人士等特定群體,保障其生存權、健康權、發展權,實現包容性發展,是尤為關鍵的議題。

在9月28日舉行的“殘障人士的權利保護”邊會上,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張萬洪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尊重和保障殘障人士權利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緻力于讓殘障人士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在殘障兒童義務教育、無障礙環境建設、殘障人士脫貧、殘障人士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

長期關注亞洲各國殘障立法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小林昌之肯定了中國的相關做法,表示中國積極為殘障人士提供法律援助,使他們能夠及時得到司法保障。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長濑修也表示,來自中國的多個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關于對殘障人士包容、傾聽、尊重準則的制定,對于促進殘障人士的國際參與和融入具有重要意義。

抵禦政治化傾向維護全球公平秩序

近期,歐美人權盡責立法體現出人權政治化傾向,國際人權政治化将破壞國際人權制度的均衡,緻使相關機制失靈,對國際格局産生消極影響。

在9月19日舉行的“國際人權政治化的風險與問題”邊會上,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穎俠表示,人權政治化不僅不符合國際法宗旨,而且破壞了國際法的普遍性,違背了國際人權評價标準,也損害了國際人權法的根基。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認為,一些西方國家雖然口頭高喊人權,但他們并不尊重人權,而是将人權作為政治鬥争的工具與借口。在此過程中,“人”本身的價值被遺忘了。各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包容,防止在人權議題上的政治化傾向。

“一些國家以人權為幌子幹涉别國内政,一味要求他國遵循自己的政治路線,這背離了《世界人權宣言》制定時國際社會的初衷。”柬埔寨人權委員會委員兼發言人卡塔·奧恩說。

國際進步組織主席、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哲學名譽教授漢斯·科勒也表示,在全球人權議程中,強權政治邏輯嚴重破壞了全球秩序,必須尋求全球正義以實現國際社會的穩定與和平。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約翰·安東尼·卡蒂提出,應當以人權問題的法律化對抗政治化,建立處理人權問題的國際法律機制。

美西方國家近期對我國新疆地區人權議題的一系列炒作就是人權政治化的典型案例。在9月26日和29日舉行的“高質量發展與新疆人權事業成就”“保障少數民族發展權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邊會上,埃及科技大學語言與翻譯學院院長、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教授侯賽因·伊蔔拉欣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在保障少數民族群衆受教育權利、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衆素質、改善民族地區民生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重要成效。

烏茲别克斯坦塔什幹國立東方大學高級講師哈桑諾娃·菲茹紮·米爾薩别科弗娜、浙江師範大學尼日利亞留學生葉蘇雅和莫桑比克留學生歐靜雅分别結合親身經曆,講述了新疆各族群衆團結和睦、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等動人故事。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常安認為,美西方國家炒作我國新疆地區的人權議題,實際上是其将人權政治化、武器化,以一己霸權之私浪費國際人權事業公共資源,這違反了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宗旨。

(光明日報北京10月10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1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