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家鄉初一拜年的習俗

家鄉初一拜年的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9-29 07:02:30

新春佳節,三十貼春聯,除夕守年夜,初一拜新年,破五始開工,是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傳統。在淮河上遊豫南地區,一直流傳着大年初一同村同宗的少年兒童走家串戶拜年的風俗。

  以前過年,農村的年味很濃,回憶起來心中不免蕩起濃濃的鄉情。

進入臘月,農村農戶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

先是燒酒。小麥收割後就制作用作發酵的酒麯,水稻,高梁,紅薯成熟收成後,再制作酵糟,可以用高梁,也可以用紅薯制作酒糟,做成後放在一個大缸裡發酵,時而往裡邊添加大米粥。到了臘月,酒糟已經充分發酵,能聞到酒味了,都可以燒蒸溜酒了。酒做好後,用酒罈裝好封好,等到過年時開封喝酒。

再者是殺豬宰羊,制作臘肉,臘腸,悶罐肉。不殺豬宰羊的農戶會從親戚鄰居家買肉,制作好臘肉後挂在屋檐下曬涼,曬涼好後都收到屋内挂起來,待到春節期間來客時做菜用。

到了臘月二十三以後,都開始打掃衛生,清理清洗各種餐具酒具茶具,不足的盡早補充。同也開始準備油炸面炕食品,什麼面炕雞,面炕魚,小蘇肉,肉丸子,素丸子等,淮河以北還要準備蒸饅頭,蒸包子,絡餅子等面食。有了充分的準備,來客時就可以較快地做好一桌酒菜,不會讓客人久等。

煙花炮竹是必不可少的,鞭炮是準備除夕,初一,初五,十五,十六放的,小炮是專給孩子們準備的,點燃小炮危險性較小,大點的小孩都敢放小炮。煙花炮竹是孩子們的喜愛,在春節期間随時可放。有一種煙花俗稱“滴滴金”,是用黑火藥用薄紙卷在小棍上,細細的,尺餘長,點燃後呲呲地閃爍着火花,孩子們拿在手中在空中搖功,很是有趣。

春聯年畫也要在節前準備好,待到年三十張貼。

還要準備一些炒花生,炒瓜子。花生瓜子一般是農家自種自收的,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會在過年前炒制一些備用。條件好一些的家庭,還會買些點心,糖果,水果,以備來客時端出,讓客人享用。那時的成人都對生籽瓜果這些東西辄嘗則止,所以在豫南地區,這些東西主要是為初一來拜年的少年兒童們準備的。

當然,大多數家庭,盡管大人節衣縮食,也要在年前給孩子做一套新衣服,至少也要做一件新上衣,讓孩子們穿上新衣,高高興興地過新年。

  大年初一早晨,大人把小孩兒叫醒。實際上大年初一也不可能睡過頭,天一亮就有鞭炮聲,震天價響,把孩子們早早震醒。

孩子們穿好新衣服,就準備出去拜年了。出門前大人總是要囑咐再囑咐,到别人家要按輩份稱呼,要說祝賀的吉利話,不要亂說其它的話,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在别人家亂竄,不要進卧房裡屋,更不要亂摸亂拿東西,等等,這些基本禮儀,家長從小就教導孩子及早養成。

拜年由近及遠,首先從近親近鄰開始,有叔伯的,先伯伯再叔叔,再拜同太爺同高祖同太祖的,同宗同祖的先去拜年。先從最輩長的依次拜年,與父親同輩的,先拜比父親年長的,先伯後叔。

走家串房拜年的一般以小學生為主,以男孩子為主,最大的十二、三歲,到了十四歲就是半勞力了,再不好意思跟小孩們一起拜年,往往被大人領着走親串友了。 而女孩子都較為矜持,不願出去跑,家長一般也不讓女孩子出去拜年,這或許是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四、五歲的小孩兒往往隻到近親叔伯家拜年,或跟着大點兒的孩子在近鄰家拜拜年,遠的走不動就不去了。

近親近鄰的孩子相互拜年後就聚在一起,三五起群,開始在全村挨家挨戶拜年。每到一家,由年齡較長膽量較大嗓門較高的孩子高喊:“大爹大嬸(或其它稱呼)過年好,給您拜年了!”主人家會高高興興地笑着說,好好好,過年好過年好,快進屋快進屋。然後會逐個叫出小孩名字,有不太熟悉的會問是誰家孩子,并誇獎長這麼高了,這麼逗人喜歡,最後拿出花生瓜子糖果,每人抓一把放在衣兜裡。孩子們躹躬行禮告辭,就出門向下一家走去。有時晚輩小孩到爺輩或更高輩份、或年紀較大的長輩家拜年,會被要求下跪磕頭,孩子們也不矯情,紛紛跪地磕頭,有的還故意磕得嘣嘣作響,高叫爺爺奶奶或老太,因為這樣會在起身後得到更多的賞品,有時甚至會得到紅包。

我們同宗同族分上下兩個莊,幾十戶人家都是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兩莊相距幾塊田不足一裡。每年初一,早晨起床後先在本莊拜年,吃罷早飯餃子後,約好幾個小夥伴到另一個莊拜年。由于都是同宗同族,又是同一個生産隊,平時上學玩耍都在一起,所以兩莊的大人小孩都很熟悉。相互拜年後,都會相互議論,相互交流,評論誰家怎麼樣。哪家幹淨,哪家拉塌,哪家大方,哪家小氣,小孩子的評價當然也會傳到大人的耳朵裡,從而慢慢促使各家改良家風。所以,挨家拜年也會無形中提高生活品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有一年初一,孩子們到一家去拜年,發現這家人正在吃面條,很奇怪。後來傳到大人們耳中,有大人問這家人,誰家過年不吃一頓餃子,你們怎麼吃面條?這家女主人答道:餃子是面、肉和菜,肉面條也是面、肉和菜,到肚子裡都一樣,何必那麼麻煩!于是這家不講究的習慣被傳開,成了不講究典型。後來連下鄉幹部輪飯也不向這家派飯,這就大大影響這家在生産隊裡的地位。這家吸取了教訓,也學習做飯做菜,漸漸地講究起來,也能包餃子做包子炸油條,幹部輪飯也正常派往這家了。

又有一年初一拜年,孩子們發現有一家的對聯貼倒頭了。因為那幅對聯是行草體,這一家沒一個識字的,對正楷字還能端詳分出上下,對行草體就分不清了。此事傳開後,有大人到這家門口一看,果然是對聯帖倒頭了,大聲對這家人說:“大哥,今年收芝麻啊!”這家主人一聽這話,就知道對聯貼倒了,很不好意思。這家原來不重視教育,幾個大點兒的孩子都沒進過學校門,已錯過了上學年齡。春聯貼倒頭的事兒發生後,兩個較小的孩子後來都上了學,丢掉了文盲家庭的帽子。

豫南的村莊大都是以同姓居住一起,村莊往往以姓冠名,比如趙莊,錢灣,孫鋪,李窪,周樓,吳河,鄭崗,王堂,楊廟,胡店等等。所以,孩童走家串戶拜年原來是在同宗同族之間進行,但是有的村莊不見得完全是同一個姓,可能有幾戶外姓,有的村莊可能有幾個姓。同姓拜年之後,孩童們也到同村莊的其他姓家中拜年,漸漸地形成了同村莊都相互拜家的風俗。

“ 初一初二走自家,初三初四走舅家,初五初六走親家,初七以後回年家。”這是豫南地區的拜年風俗。初一初二在同宗同族之間拜年,初三初四到姥姥舅家拜家,初五初六到嶽父家拜年,而姨家則是以小拜大,拜年一般都安排在初六以前。初七至十五前就是回年,即回拜姑家女婿親家等來拜過年的親戚。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出嫁的姑娘就可以回娘家探親了。豫南的風俗是姑娘不看娘家的燈,就是十五以前不回娘家。到了正月十六,姑娘回娘家見父兄,意味着大年節日已過,開始進入正常的工作生活了。所謂“拜年拜到二月二,回年回到三月三。”不過是一種玩笑的說法而已。

(2022年7月16日)

家鄉初一拜年的習俗(信陽民俗雜談少童拜年)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