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徐順清教授在東湖邊調研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進良 黃士峰 通訊員王潇潇
●對話人物
徐順清,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
●對話背景
水,被譽為生命之源,人體内80%都是水分組成。人不吃食物可以維持20餘天,但如果不喝水,最多隻能維持7天左右。那麼,看起來無色無味的水中,有沒有對人體健康有威脅的物質?它們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有多大?
1月8日召開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徐順清教授團隊潛心研究20年完成的“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風險識别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7日,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了徐教授。
1 監測發現污染物 推動武漢“湖改江”
記者(以下簡稱為記):祝賀您和團隊獲得了國家大獎。這個項目獲獎的優勢在哪裡?
徐順清(以下簡稱為徐):這個項目屬環境污染與防治領域。水中污染物是影響水質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掌握水中有哪些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最大,是保障飲用水安全與水污染治理的前提條件。
我們這個項目采用全生命周期毒理學研究,發現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風險,用内暴露評估與健康效應檢測相結合,研發了定量評估人群健康風險的關鍵技術;用生物毒性檢測與化學分離鑒定相結合,建立了基于健康風險的水中特征污染的篩選技術。
研究成果突破了健康危害識别、人群健康風險評估、特征污染物篩選三大技術難題,被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機構用于健康風險評估和标準修訂。
記:通俗點怎麼理解?
徐:通俗地講,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水看起來無色無味,好像很純淨。其實,包括自來水在内,裡面還是含有一定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有哪些,它們對人體的健康有沒有威脅?通過我們20年的研究,發現是有的,隻是原來沒有發現。我們研究的成果,就是能夠識别水中一些典型污染物,然後着力解決它,讓大家能夠喝到安全的飲用水。
記:是什麼由頭促使團隊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呢?
徐:上世紀90年代前後,武漢東湖地區水質退化,在口感等方面與長江水制成的自來水相比有明顯不足。我們通過生物監測,發現當時東湖水質污染較重,但是具體有什麼污染物并不清楚,風險多大也不清楚,便建議自來水廠暫停把東湖當做水源地,并推動了省市兩級政府實施“湖改江”工程,即将當時東湖水廠供水範圍内的居民飲水水源,由東湖改為長江。
2 采集樣本數百萬 為制定國标提供依據
記:這個項目您和團隊潛心研究了20年,艱辛可想而知,它主要的難點在哪裡呢?
徐:首先是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借鑒,一切無規可循,因為當時國際上對水中污染物的認識不是很足,這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去研究。
再者,要采集大量的人群樣本很難,耗時很長。采集幾十萬人甚至幾百萬的樣本,說起來很輕松,但真正拿到确鑿的證據很難很難。做科學要十分嚴謹,不能靠拍腦袋。20年來,團隊跑遍了長江、漢江、淮河、東湖和太湖,考察了各類水源水質和自來水廠的出廠水質,在實驗室培養了幾代小白鼠,在調查現場跟蹤了一批又一批樣本人群。
采集人群樣本很不容易,當時大家的環保意識和健康意識不像現在這麼重視,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擔憂和抵觸。團隊隻好想盡各種辦法,甚至找關系厚着臉皮要來樣本數據。後來,我們跟當地疾控等部門合作,盡量減少誤解和阻力。
做學問沒有一帆風順的,但團隊一直沒有放棄。最終,團隊創建了6種水中典型污染物快速檢測技術和4種健康效應标志物的檢測方法,發現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風險,為制定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标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記:為制定國家标準提供依據?
徐:是的,我們的大量研究成果,給國家制定生活飲用水标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我們識别出的其他流域的特征污染物,被列入《國家生态環境監測方案》,為該流域的水污染原因篩查、治理指明了方向。
此外,水中含有内分泌幹擾物,有些西方國家雖有一些标準,但由于對其危害認識不是很充分,定的劑量标準偏高,不是很科學。後來,美國和歐盟修改标準,都引用了我們的研究結果作為重要依據。
3 一開始沒想去報獎隻想多留時間做學問
記:研究了20年,如今獲獎心情激動嗎?
徐:說實話,因為報獎過程比較繁雜,一開始我并沒想去申報,就是想多花時間做點學問、做點研究就完了,後來是在同事們建議下試試。
記:是什麼支撐你們默默堅持這麼多年的?
徐:研究有樂趣,不過少了些刺激。有時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按要求暫時不能發表論文;再者,預防醫學不像臨床醫學,一時看不到“治病救人”的顯著成績,也容易讓人沒有成就感。
團隊很清楚,環境健康是敏感話題,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健康的問題是不能用經濟價值來衡量的。我們的研究就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隻有耐得住寂寞,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益,才是真正地為民服務。
記:介紹一下團隊的主要成員吧?
徐:團隊中有一批教授和專家一直在堅持做這項研究,正是兩代十多人的不懈堅持,才取得了現在的成果。
20年過去了,最早參與研究的周宜開教授現已年過古稀,魯文清教授也已過花甲,當年的毛頭小夥吳康兵也已過了不惑之年,我的老師包克光教授已經去世了。環境對于人體健康的作用是長期的、慢性的,做這樣的研究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我們團隊成員就必須要有耐心有定性有好的心态。隻有長期耐得住寂寞,才可能有水到渠成的成果。
4 下一個攻關項目研究環境對孕婦兒童影響
記:剛獲得了大獎,您下一個目标是什麼?
徐:新的目标依然在環境健康方面,團隊已經開始做一個長期的出生隊列研究,主要研究環境污染對敏感人群的影響,主要是對孕婦和兒童健康的影響。俗話說三歲看老,其實病也一樣,很多病根可能是在娘胎裡已經種下了,其中環境對它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就想研究病因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這項研究有可能也要持續很多年,或許我退休了還看不到成果,但我堅信團隊其他人依然會繼續研究下去,它總有顯現出巨大的價值的那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