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話實說,我很不喜歡别人拿張雲雷的真實的經曆編成博人一笑的故事,不僅包括一個節目,還包括之前拿他幾乎丢掉性命的南京南砸挂的所有表演。
因為對我來說他生命裡的那些時光是我永遠都不願去觸碰的無力感和一夜一夜的輾轉難眠。
我刷到他們拿南京南抖包袱的橋段都會下意識地劃過去,但是由他們的一句調笑而瞬間聯想起來的他走路的樣子、他忍痛的樣子、他被困在病床上的大好年華、他一次一次學習的站立,我該怎麼劃過去。

假設即使我不是他的粉絲,沒有這些個人感情,這種把别人的傷痛在大庭廣衆之下解剖的行為,我亦無法認同。
但是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拿張雲雷的真實經曆開涮的作品不應該存在。
我甚至還要強迫自己去甄别這些砸挂裡可能包含的善意:
希望他不要被人忘記的善意,
希望路人知道他走路慢不是耍大牌的善意,
對這些稀有而珍貴的善良我還要強忍眼淚說一句謝謝。
如果把它看成文藝作品的話,即使我的這些情感再沉重,我主觀上再抗拒,我頂多把視線調開,而不能說一句這些作品建議下架封存。


我覺得文藝作品是需要包容的,因為很多東西在時間的軸上傳遞,我們不能在我們的這一節上隻允許“正确”存在。
我們不能枯竭到給後人隻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确”。何況正确的概念因時空的流變而時時更替,即使在此時的時空下
“正确”也隻是一個巨大的框架,每個人在其中亦在做各自的取舍。
即使涉及到張雲雷的傷痛,涉及到我一想起便無法抑制的情感,我還是要說:
所謂的包容,就是用在這種我主觀上不太能接受,但是于生活的環境無礙的事情上。
全部按照我的意願來談論“藝術作品”之存亡,全部要滿足我的價值取向,那包容從何談起。


相聲最初來源于什麼地方呢?
街頭巷尾、小茶館、廟會,市井文化的集散地。
我很願意把他看成一種老年間的社區文化,普通百姓們茶餘飯後去聽個樂呵,找找社區居民間的認同感。
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令聽衆迅速的精神放松。囿于早年間百姓的平均文化水平,小民對國家大事、名人轶事的好奇和旁觀心态,在那樣的人物背景下,演員使用的包袱裡會大量出現拿人們熟知的名人砸挂、開黃腔、出洋相就不奇怪。
彼時的相聲并不擔負任何教育意義,影響力有限,所以這些包袱都在可接受範圍内。

随着時代的發展,相聲慢慢走向更大的舞台,具備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承擔了更大的社會責任,我也覺得應該舍棄一些包袱,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不合時宜。
走向主流、向陽春白雪前進、希望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的代價就是要“合時宜”。
這與對藝術的包容倒也不沖突,就像春晚的節目層層審核,一些電影無法上映甚至無法在播放平台上架,但是兩者都應該存在一樣。
問題就出在演員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間與市場和大舞台對相聲敞開懷抱的時間不重合,演員的反應有延遲。

我們會發現,拿大舞台的标準要求演出内容而出現并不太合格的包袱的時間段,就在這塊時間差裡。
我這幾天仔細看了不少演員的視頻資料,早幾年苗主任調侃偉人、郭老師調侃英烈的不論,在小劇場影響力有限的演員也不論,就最近這兩年已經有能力幹商演上綜藝的演員,這種包袱仍舊常常出現,甚至有所謂的藝術家用過和張雲雷一模一樣的包袱。
所以這個時間差,這份反應的延遲,是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行業的自省、藝術的求進、演員群體在大舞台和小劇場之間的選擇和适應,都是值得思考和讨論的問題,這應該是一種文化進步的契機,但是不應該成為有心人施計的舞台,不應該成為攻擊一個草根藝人的武器。

包容的另一層,就是我們應該有耐心等待我們抱以期望的事物成長。尤其令人感到奇妙的是,我們發現這個問題的今天,已經等來了他們努力的成果。
你已看見令人欣喜的成果,又何必再對過程耿耿于懷?
我們好不容易等到花開,就為了親手折斷它嗎?
再者,他已經成長為了如今這副好模樣,你覺得你還能輕易折斷他嗎?

讓樹成樹,讓花成花
他本來就是超級贊的張雲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