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先生(1890—1974)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也是中國近代地理科學和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他在台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自然區劃等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程寶鴻畫作《竺可桢》
竺可桢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實踐家。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數十年,親自為浙江大學制定了“求是”的校訓。這個隻有兩個字的校訓,被譽為浙大這所百年老校最珍貴的精神财富。
據說,浙江大學每年新生入學,竺可桢都會向他們提出兩個非常經典的問題:“第一,你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将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竺可桢從1936年擔任校長以來,每年都讓學校把這兩個問題印在錄取通知書上,讓每個被錄取的新生都能看到;而每年畢業生離校的時候,學校又會把這兩個問題印在畢業紀念冊上,讓這兩個問題伴随他們去往四面八方。
竺可桢有兩個座右銘,它們幾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一個是“水滴石穿”,另一個是“一絲不苟”。“水滴石穿”伴随着他的青少年時代,“一絲不苟”伴随着他的後半生。
竺可桢是浙江紹興東關鎮人,從小就勤奮好學,五歲時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了。父親把他送進了鎮上唯一的小學——敬義小學念書,還聘請了一個私塾先生,到家裡為小可桢發蒙補課。兩年時間不到,小可桢就能熟讀《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之類的蒙學讀本了。
一個下雨天,小可桢獨自蹲在門口,默默數着從房檐上滴下來的小雨滴。數着數着,他突然發現,不遠處的石闆上,有一排小小的水坑,雨滴落下來,正好落在小坑裡。他感到好奇,就跑到媽媽身邊詢問這是什麼原因。
媽媽說:“可桢啊,你問得太好了!你知道嗎,這就是古人講的‘水滴石穿’呢!你看,那些小水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可别小瞧,一小滴雨水看上去沒有什麼力量,可是隻要锲而不舍、不斷地這樣滴着、滴着,日久天長,就能把堅硬的石闆滴出小坑來。”
媽媽的話,讓可桢想了好久。“媽,我曉得了,讀書、做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從此,“水滴石穿”就成了少年竺可桢的一句座右銘。這四個字伴随他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也伴随他一步步走出了家鄉紹興的小鎮。
竺可桢還有一個座右銘是“一絲不苟”。這與他在浙江大學制定的“求是”校訓是一緻的。我們僅從他一生所記下的日記,就能讀到他這種做任何事情都一絲不苟的精神。
竺可桢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就養成了每天都要記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可惜的是,因為戰亂,隻保存下來了1936年至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有38年零37天,約800萬字。
他每一天的日記都一絲不苟地記錄着自己的氣象觀察、閱讀和感悟所得等。作為氣象學家,他在記錄每天的各種活動時,總會寫到天氣的變化,例如,誰在講話時,突然外面雷聲隆隆;某一次活動時,天氣本來是微雨,忽然轉為大雨,不一會兒又雨歇天晴了……他的日記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特别對中國氣象史,還有浙江大學校史、中國科學院院史的研究,都具有翔實、可靠的資料價值。
一個人偶爾寫點日記并不難,難的是一年365天,天天都能堅持寫,這需要多大的認真和耐心!
竺可桢還是一位從不虛擲光陰、畢生勤奮著述的科學家。竺可桢活到了84歲高壽,2014年出版的《竺可桢全集》,竟然有24大卷、約2000萬字之多!
可以想象一下,一位科學家、教育家、大學校長,日常工作那麼忙碌,卻還能寫下這麼卷帙浩繁的著作,這該多麼不容易!人們說,中國幾乎很少有科學家能像竺可桢這樣,一生能給後人留下這麼多的文字資料,這套全集也折射出了竺可桢一生秉承着“水滴石穿”和“一絲不苟”的座右銘,孜孜不倦、忘我工作的精神和美德。
他留給人類的這筆精神遺産之豐厚,也讓人不禁想到大文學家歌德的詩句:我的産業是多麼美、多麼廣、多麼寬,時間是我的财産,我的田地是時間!
(徐魯,作家,現居武漢。原文刊載于8月5日燕趙都市報1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