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設計美學

論設計美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14:20:52

過度看重數量而非質量,導緻“設計品”淪為“廉價品”,這樣的作品自然很難在市場中産生效應,更别提能夠讓用戶記住。

論設計美學(設計廉價感悖論)1

如果可以重來的話,北影官方放出的海報提前兩天、又或者推後兩天,大概都不會像現在這樣“醜态畢露”;尤其是和3月中旬黃海創作的上海電影節海報比起來,簡直“相形見绌”。

大概是我們還生活在《流浪地球》帶來的幻想之中:中國的電影工業隻要肯下苦功夫、隻要不勾搭流量明星其實還有希望的;這個時候出現的上海電影節海報雖然隻是一鱗半爪,但好歹也沒有讓人失望。

可是這早不出現、晚不出現,一出現就伴随着“招黑氣質”的北影海報真的讓人有一種“幻滅感”:就像是滿漢全席上突然出現了半隻蒼蠅,讓人“不吐不快”。

當然,關于“中國設計”的話題,我們已經讨論過不少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前文。

一面是希望、一面是曙光,中國設計的前景似乎充滿了想象。

但是北影這一次不聲不響的又開始拖大家的後腿,我感覺還有必要做一次北影之流的“破壁人”。

其實,不管是田園審美、還是流浪地球、海南椰樹、戰鬥天使還是鄉村愛情,說白了,就是一種設計中的“廉價感”:廉價的元素、廉價的創意以及廉價的設計。

當然,沒有絕對廉價的元素,隻有漫不經心的創意;一旦創意能夠“氦閃”,就算是鄉村愛情也可以擁有“羅曼蒂克”。

同理,沒有絕對高尚的創意,隻有掉以輕心的設計;一旦設計的逃逸速度不夠,就算是戰鬥天使也一樣會被木星捕獲“循規蹈矩”。

但不幸的是,這一次北影海報教科書般的契合了這三點“廉價的元素、廉價的創意和廉價的設計”;雖然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世界,人家有可能玩的是“嘩衆取寵”的那一套,“抛磚引玉”用“反差萌”來賺取眼球;但是參考人家曆年的電影海報,這也算是正常發揮吧!

接下來我們就一層一層“剝離”中國設計廉價感的源頭。

一、廉價感

“廉價”一詞,往往包含着便宜、粗劣、信譽低等負面含義。

更深一層,我們不難發現“廉價”的重點不在于過低的價格、過于粗劣的功能以及沒有官方背書;“廉價”的重點在于它和傳統意義上的“正品”要麼是在價格、要麼是在功效、要麼是在渠道方面差距懸殊。

這裡也并不是說廉價的就一定十惡不赦,誰能說仿制藥就不應該存在呢,再說在特殊的曆史階段為我們必須先解決産量的問題,才能回過頭來專注于質量。

但廉價在用極低價格滿足“正品”部分功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它的使用體驗、購買渠道和安全系數必然都是未知之數。

也因此,我們需要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是為正品的“安全系數”買單,還是為“仿制品”的“對賭收益”買單這是一個問題。

這裡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去看正品和仿制品;但是北影在這裡卻有點格格不入:消費者明明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上影),北影卻依舊視而不見,用自己的品牌背書給觀衆喂了一口“沙子”,用沒用心,隻有北影知道;硌不硌人,隻有圍觀者清楚。

藍天、綠樹、小金人……北影的海報總像是一種粗暴的“排列組合”,雖然所有的元素都交代清楚了,但是無序、混亂、沒有美感,給人一種“應付工作”“應付領導”的感覺。

好的設計應該是為了“打敗時間”,經久不衰;而不是作為一次性的“消耗品”。

那麼怎麼避免設計中的“廉價感”呢?

包豪斯三大元老之一密斯凡羅德曾經提過“Less is More”的主張;但這并非是唯一的答案,蘋果設計師喬納森也說過“真正的簡約:不是删繁就簡,而是在紛繁中構建秩序”。

當然,當下設計中還有不少諸如精英主義、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等之類的流派;好的設計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标準,廉價的東西也不一定就不能是好的設計。

關鍵是我們做設計的時候,是否有真正的花過心思;不是為了應付工作、為了赢得獎金,為了出人頭地,而是為了從零到一真正創造出一件“非比尋常”的商品;在此基礎上,你的一切“野心”都可以被原諒。

二、審美力

前不久,《新周刊》做過一期“低美感社會——我們時代的審美匮乏症”,對當下的審美缺失提出了批評:

在這個低美感社會,許多中國人患上了審美匮乏症,它的十大病症表現為: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僞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但其實這個看法有些片面,環顧四周,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開的車、她們用的手機、他們購買的奢侈品以及她們旅行的目的地……這些大多是國外的;說“崇洋媚外”有些刻薄,隻能說他們有能力都想過一過國外“烏托邦”式的生活。

雖然,本質上沒什麼區别,很多東西隻不過是“出口轉内銷”;但隻要這麼來來回回走上一遭,似乎就能夠“脫胎換骨”。

但那很多時候都隻是一種心理暗示。

怪隻怪“中國制造”的廉價感深入人心,再加上一些不安分子從中作梗,我們自己逐漸都對中國制造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我們有多恨鐵不成剛,就有多癡迷于歐美德日韓。

一方面是人家制造的“幻像”深得人心,一方面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人家的“發展史”。

作為為數不多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物質充裕起來了,但也讓不少人走上了捷徑;尤其是連續下海、房地産、互聯網經濟幾波浪潮之後,資本的功利性就占據了發展的主流,整個社會都在傳染着“互聯網暴富”的“病毒”,“審美力”,自然是來不及的。

其實,考慮到德國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崛起,他們和中國制造走的都是同一條大路“先抄襲、再模仿、後創新”;摘掉“抄襲大國”的帽子德國用了将近100年,日本用了60年,而中國才用了不到40年。

所以,現階段審美力跟不上科技發展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我們也不能“安于現狀”。

尤其是民衆已經被國際化水準的“商品”喂養多時,我們的口味已經不輸于任何人,怎麼能被自家的“審美力”拖累?

中國制造的“審美革命”正當時。

三、話語權

最後我們回到一個迫切的問題上,我們的設計師并非沒有水準,我們的消費者也并非沒有訴求,為什麼中國制造還依舊背負着罵名,就像這一次的北影海報呢?

因為作品是設計師創作的,但是我們的設計師卻不一定有足夠的話語權。

設計師的創作本來就是商業動作,需要考慮客戶的需求和意見這很正常;但是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設計師能夠在客戶的需求之上創作固然驚喜,但萬一設計師和客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又該聽誰的?

聽客戶的,項目還有可能繼續。

聽設計的,質量有一定的保證。

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三者站出來,給一個雙方都接受的結果。

設計,是一門需要妥協的藝術,霸權,真的很難産生精品。

但很多時候,小的設計公司沒有選擇,畢竟,要恰飯的。

而客戶如果時間不急的話,他們可以換下一個,畢竟,有錢就能任性。

所以,諸如此類就導緻設計公司的設計師“人狠話不多”,他們很多時候都是在客戶的條條框框之下做比較“标準”“保險”的創作。

雖然不至于“跑題”,但往往也缺少“驚喜”。

作為最了解自己創作意圖和創作過程的“執行者”,設計師卻完全被人“架空”,一舉一動都隻能“令行禁止”;這種處境,就像是北影海報的設計師,她縱有再多才華,也隻能“照本宣科”。

其實,從中國設計界很少有“口口相傳”的大師這個現狀中就能窺見一斑:從1998年“藝術設計”這個新詞在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第一次出現,20年來我們必定培養了不少的設計師,但是能夠像鄰國深澤直人、安藤忠雄、草間彌生、丹下健三、伊東豐雄、山本耀司等為人稱頌的卻鮮有耳聞。

當然,除了教育這個“背鍋俠”之外,中國的市場環境也是需要負責的:現階段的中國制造普遍就不注重設計,他們隻關注生産和銷售。

畢竟,設計師如果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圖創作作品,那麼他就很難形成自己固有的風格,沒有風格化的東西也很難被用戶記住。

而且,一直按部就班的創作,就很難出各種設計理念“超綱”的爆款。

一方面,設計師沒有記憶力;另一方面,産品沒有記憶價值;在這個注重品牌、體驗和價值觀的世界,設計自然就很難成為“高定”,以量取勝,就會淪為“廉價品”。

—END—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wanyidongxi;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每一次輸出至少都有一次有價值的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