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黩?來源:北京日報張熙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北京日報
張熙惟
“天下之本在家。”家訓是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教科書。宋代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繁榮期,家訓教育獨有千秋,熠熠生輝。宋代家訓因家庭或家族各異,訓誡内容千差萬别,各有千秋,但對敦親睦族、修齊治平的訓誨,卻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修身正己、為政以德亦成為家訓中官德教育之主旨,流風遺韻,澤被後世。
南宋學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學官》中說:“官者,管也。”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也說:“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兩者皆從管理與被管理的視角作了官、民的區分。所謂“官”,既含有道德屬性,也具有職業屬性。官與民的區别,實質是職業分途而非身份地位的高低。權力,治國之公器。“所謂官德,也就是從政道德。”為官操守、從政之道要求為民謀福利,而非為己營私利。哲宗朝宰相蘇頌在《訓子孫詩》中雲:“操守不堅純,久必成缁磷。”
廉為政本,政從廉始。宋代家訓教育子弟為官從政,以清廉為第一要務。賈昌朝根據為官經曆,在家訓中闡述為官從政之道“清廉為最”,認為緣此始“能守素業,使門戶不辱”。範仲淹要求其侄“清心做官,莫營私利”。胡太初《晝簾緒論》論“莅官之要曰廉與勤”。朱熹訓子為官以清廉律己、潔己清心、愛民勤政為急務。被蔡襄譽稱為“四賢”之一的餘靖在《從政六箴》中指出:“抱公絕私,是為率職。”隻有公而忘私,方能盡職盡責;隻有持正公平,方能勤政廉潔。
廉能興邦,貪則喪國。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危。宋代家訓注重清廉勿貪的教育,如自幼接受母訓“清廉志行”教育的歐陽修,教育其子居官堅守清廉,存心盡公。蘇轼的《六事廉為本賦》則曰:“事有六者 (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筆者注) ,本歸一焉。各以廉而為首。”他提出“功廢于貪,行成于廉”,視廉潔為從政做官的至高準則。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曾從後蜀孟昶的《頒令箴》中摘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诏告天下,訓誡百官。南宋初年,高宗命黃庭堅書寫這一祖訓頒于各府州縣,刻石立銘,告誡官員要奉公守法,嚴禁貪贓枉法。迄今在山東鄒城市鐵山公園孟子書院内,仍矗立着黃庭堅任鄒縣令時所書《戒石銘》碑。
勤政是為官之本,從政之道。趙鼎在《家訓筆錄》中提出:“凡在仕宦,以廉勤為本。”“一門四宰相”的官宦世家韓億家族尤為注重官德教育,韓億在《與子書》中即有“服勤職業,一心公忠”之訓。胡安國在家訓中教育子弟為官處政“當一日勤如一日”。王邁撰有“愛民以仁、事親以孝、臨政以勤、律身以儉、聽言以公、制事以斷”等六箴。真德秀在《西山政訓》中把“廉、仁、公、勤”作為“為政之本領”——“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而某區區實身率之”。
史載真宗朝宰相王旦“以清慎訓諸子”,諸子秉承家訓,“亦恬于進取也”。餘靖把“清、公、勤、明、和、慎”作為家訓箴言,提出清廉是從政的最大操守,是為政的重要原則,強調一心為公、勤政為民。呂本中在《童蒙訓》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四庫館臣為此評價:“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也。”康熙皇帝曾禦書“清慎勤”三字刻石,賜内外群臣。
宋代家訓中的官德教育還包括處事公正、民為政本等思想。如彭龜年即訓誡其子為政之要是“處事以公,舉職以勤,禦吏以正,撫民以仁”。朱熹在《朱文公政訓》中雲“為守令第一是民事為重”,告誡子孫“官無大小,凡事隻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隻得個沒下梢”,提出“平民近民,為政之本”的恤民思想。劉子寰在《壽張倉》中寫道:“喬木端由有世臣,傳家事業飽經綸”,道出了家訓對傳承家風、勵志成才的教化作用。家訓是中華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提升人文情懷的珍貴文化資源,也是曆經風雨滄桑、砥砺積澱而成的中華文化基因。
(作者為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