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似乎很忙碌,小小年紀就要接受各種特長培養。家長們也忙碌,除了上班,處理家庭問題,還要幫孩子管理時間。
那麼孩子的時間是家長必管的項目嗎?家長怎麼才能撒手一回,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孩子的時間管理教育,要根據孩子的情況,用适當的方式去“對症下藥”奈奈今年3歲,剛剛上幼兒園。每天早上,孩子特别愛磨蹭,所以總是遲到。老師找過奈奈媽談過這個問題,孩子天天遲到,對奈奈融入集體生活很有影響。
媽媽也很犯愁,眼看奈奈的4歲生日就到了,幼兒園還好說,但是孩子眼看就到上學年齡了,這上學要是天天遲到,就不好了。
媽媽跟老師研究了一下,到了生日的那天,媽媽就很鄭重的對奈奈說:“如果你每天早上能麻利點,上幼兒園不遲到,媽媽就給你過生日。”
奈奈很快就明白了,媽媽這句話的意思,自己如果上幼兒園遲到,就不會過生日。奈奈很快改掉了早上磨蹭的壞毛病。
讓孩子意識“自己要學會管理時間”的問題,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如果想讓孩子做一件事,首先要培養孩子對這件事的意識。比如說叫孩子起床的事,多半父母都是人工叫醒,大聲的喊。“上幼兒園快遲到了!”
而孩子呢,幾乎父母不去掀他的被子,天塌下來都不能醒。但是如果說,他愛看的動畫片就要開演了,他一準早早就起床了。
孩子沒有精确的時間概念,大人之所以覺得時間過得快。日本相關領域大學教授曾解釋過這個原因:
1年的光景在10歲孩子,是有生以來的十分之一,而在50歲的人眼中,就是五十分之一。
對于小孩來說,現在比“過去”和“将來”更加有意義,所以往往會毫無意義地打發時間,這個行為在成年人眼中則是一種時間的浪費。
而這種沒有意義、在成人眼中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必不可少。因為孩子們是在摸索中成長的。
所以在孩子拖延,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不妨回顧一下自己的小時候,不難發現,兒童時期就是不斷在為成年做準備。
讓孩子了解起床晚了會有什麼後果,那麼孩子不用家長的催促,自己就會起床了。孩子從3歲開始,就要開始逐步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管理時間了。
早上睡過頭的孩子,之所以會責怪父母沒有叫醒他,是因為,孩子覺得,他起床的事情,是父母的事,而意識不到是自己的問題。
這就需要讓孩子明白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平心靜氣的告訴孩子,他起床并不是别人的責任,而是他自己的事情。
要知道,吼是沒有效果的。他自己會考慮,要怎麼做,自己才不會睡過頭。隻要讓孩子明白,不遵守時間會有什麼後果,那麼孩子就會很自覺地遵守時間。
讓孩子學會去體驗,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自我管理時間,也是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逐漸讓他們去嘗試,一點一點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能操之過急。通過時間管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讓孩子意識時間流逝:小孩子的作息時間不能和大人一樣。桃花開了,春天來了;路邊的銀杏樹葉子黃了,秋天到了。季節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了時光的流逝。
春節、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以及家庭成員的生日等,一些值得慶祝的日子,可以增添生活色彩,并讓孩子感受時光的流逝。
人們總能回想起往事,想到去年的時候是個什麼樣子,就是時光的一個個節點。
在花瓶裡放上應季的花,做些季節性的陳設,餐桌上擺應時的蔬菜,有季節色彩的事物,給這些細節,可以給我們的每日生活帶來變化也能滋養心靈。多讓孩子參加季節性的活動,讓孩子的童年更充實。
教孩子認識時鐘和時間,把時間和行動聯系起來:“馬上就要××點啦。”或者說,“當短一點的時針走到數字×那裡的時候,就是吃飯的時間。”“9點的時候我們要出去玩,我們要做好準備。”……
把“時刻”和“行動”聯系起來,能幫助孩子從生活中自然理解時刻概念。
建議每個房間都放個時鐘。讓孩子理解時刻的概念,感受到時間:先不讓孩子看時鐘,讓他猜一猜,現在到底幾點了。
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時間概念,營造遊戲的氛圍。
外出時候,通過簡單對話,和孩子來比賽猜時間。問問孩子現在幾點了,“現在太陽在頭頂上,是不是快中午12點了。”
很多線索比如,通過太陽、影子、月亮等,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到時間的變化以及其帶來周圍人和事物的變化。
列清單,劃分有清晰的時間基準:時間看不見,無法有意識地劃分,所以會不知不覺間溜走。
孩子看喜歡的動畫片、開心玩耍的時候,會覺得時間快。而在無聊、等待紅燈的時候,會覺得時間慢。這種心理差别,造成了一個人對時間長短的不同感受。
同樣是1分鐘,等待紅綠燈會讓人覺得慢,而看動畫片,對孩子來說,會過得很快。
預先設定好“從幾點,做什麼”,讓孩子知道現在是做什麼事的時間,養成劃分時間的好習慣。
“現在是玩的時間。”“現在是休息的時間。”父母告訴孩子該做什麼的時候,要把具體的目标明确告知孩子。
在孩子開始行動之前,和孩子約定好結束的時間。分清楚,什麼事是“必做的”,什麼事是“想做的”。
然後幫孩子把這兩項分别列出來。這種在行動之前就能排好做事順序的習慣,會讓孩子事半功倍。
在家長發号施令之前,孩子會自己思考在那句“快去做!”沒有出口之前,要培養孩子思考“該做什麼”的事情,之後主動去做這件事。
比如睡覺之前準備好明天的東西,并跟爸爸媽媽道“晚安”,然後按時睡覺。
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這樣做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那就太低估孩子了,這件事,孩子完全可以做到。
如果家長合理的引導,小孩就會從小養成會思考的好習慣,并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發号施令或者喋喋不休的催促孩子去做。
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守時守信,有計劃、有條理的人,這是從小就應該養成的習慣。
指導孩子時,家長要對自己的言辭和語氣加以注意。與其讓孩子聽話,倒不如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主動提問,讓孩子自發行動。
家長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守時是誠信的基本行為。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所約定的任務,也是效率的保證。
等他長大再教,然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這麼多個“明日”攢到一起,孩子就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糖果媽媽心裡話:
時間管理不好,幾乎是大多小孩的“通病”。孩子的時間,一般也都是家長幫忙安排,可是總不能昨天好好的一切如常,突然家長就告訴孩子要自己管理時間,那孩子說不定會認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誤。
有時候,在父母看來是無足輕重事件,是孩子的頭等大事。一定要耐心傾聽孩子的理由。讓孩子能從溝通中自我反思。
因此,制訂計劃的時候,把緊張的事和輕松的事相結合搭配起來,有助于提高效率。
【今日話題】
在教育孩子時,你有什麼好方法值得分享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