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第二十九首

詩經第二十九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1 02:14:09

鄭風·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詩經第二十九首(詩經臆讀二十五)1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溱」與「洧」便是《鄭風·溱洧》中「溱與洧,方渙渙兮」的那兩條河。「褰裳」便是《邶風·匏有苦葉》中「深則厲,淺則揭」的「淺則揭」,撩起衣裳過河。

朱熹《詩集傳》曰:「淫女語其所私者曰,子惠然而思我,則将褰裳而涉溱以從子。」朱熹在這裡把「褰裳涉溱」理解成女子要過河去找男子。如果你真想我,我就過河去找你。朱熹把「褰裳涉溱」看作是女子之行為,是帶着「淫女」的偏見為說的,女子過河去找男子,以此而見其淫。這種偏見之言,自不足為據,程俊英先生即言:「這種看法反映了封建士大夫輕視婦女的偏見。」糜文開與裴普賢的《詩經欣賞與研究》也認為是女子過河去找男子,其雲:「鄭女因追求她的男朋友不來看她,一時情急,便涉水去找他。對他撒嬌,顯出一副打情罵俏的姿态來。」這種說法,其「子不我思,豈無他人」雲雲,就是女子過河找到了男子後,當面對男子說的。所謂撒嬌、打情罵俏是也。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就文意本身而言,「褰裳涉溱」不當指女子,而應指男子之過河。如果你真想我,就過河來看我。《詩經》中描述男女之相約與期盼,大抵如此,基本上都是女子等男子或期盼男子的到來。《鄘風·桑中》那個女子是「期我乎桑中」,在桑中等我。《王風·丘中有麻》那個女子是「彼留子嗟,将其來施施」,在等待男子的到來。,《鄭風·子衿》雲:「縱我不往,子甯不來。」到《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是一種期盼,這句之意和《邶風·匏有苦葉》雲:「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的意思是一樣的, 水深就帶腰舟過來,水淺就撩起衣裳過河,趕緊來。《匏有苦葉》最後點明「士如歸妻」,《褰裳》則言「子惠思我」。

《毛詩寫官記》雲:「嗜山不顧高,嗜桃不顧毛。」要真喜歡,什麼都攔不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就來。要不喜歡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性的這種态度,爽朗幹脆,在《詩經》中是獨一份兒,《詩經》中其他寫男女之情的詩,都是哀婉柔媚的。鄭振铎先生雲:「《鄭風》裡的情歌,都寫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饒一種媚态,一種美趣……《褰裳》似是《鄭風》中所特殊的一種風調。」

詩經第二十九首(詩經臆讀二十五)2

從期盼而言,《邶風·匏有苦葉》雲:「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是一種溫婉動人的等待。《鄭風·子衿》雲:「縱我不往,子甯不來」,已經有點着急了。《秦風·晨風》雲:「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已滿是焦慮。《鄭風·褰裳》雲:「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似乎可看作一種感情的變化曆程。

從男女關系的嗔怨而言,亦可作如是觀,如《鄭風·東門之墠》雲:「豈不爾思?子不我即」,還是一種哀怨。《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已然是一種傷悲。到最後「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也是一種感情的變化曆程。

在和其他詩的這種對比中,顯出一種情感變化曆程,也見《褰裳》之詩其情感所處之境地。「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朱守亮《詩經評釋》雲:「此男子相悅,男子情好漸疏,女子恨怒負氣以斥之之詩。」他把這理解為一種憤怒的斥責。所有的期盼、柔情都耗盡了,這是最後的時刻了,說「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細詠詩意,她并不是單純的言「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而是前面有一句「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女子還是希望那人能「思我」,能「涉溱」的。所以這首詩單純據「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理解為「女子恨怒負氣以斥之之詩」便似有不妥。戴君恩《讀風臆評》雲:「多情之語,翻以無情。」這種理解是更準确的。「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句看上去的斥責之言,實際上也是多情之語。是一時負氣之下說的大話。自有一種不可斷絕之深情。

詩經第二十九首(詩經臆讀二十五)3

《鄭風·褰裳》這種「多情之語,翻以無情」之解,可以用另外一首詩來佐證

唐風·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那個「羔裘豹袪」的人,對我傲慢不理睬。這可謂是「狂童」了。「豈無他人」,姑娘也是嗔怒了,然而後面卻又轉入「維子之故」。你對我這樣,難道世界上就沒有别的男人了嗎,還不是因喜歡你,舍不得你嗎。朱守亮《詩經評釋》曰:「其所以不與他人交往者,惟子故舊之情是念,惟子是愛也。了了數語,情頗曲折,意亦深厚,自是佳構。」

《唐風·羔裘》和《鄭風·褰裳》是很像的。《褰裳》隻不過在「豈無他人」後面加了一句「狂童之狂也且」,更顯其嬌嗔。她所思所念,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雖說「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但隻是是這麼說,說這樣一個道理,畢竟還沒有真和他人的打算。說一百遍「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但實際上從來就沒有「他人」,還不是「惟子之故」。所謂「多情之語,翻以無情」是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