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論
[英] 休谟 著,關文運 譯
休谟的重要哲學著作
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
來揭示制約人的
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
習慣是人生偉大的指南。
印象是指初次呈現于心靈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具有較多的力量,比較猛烈。
習慣就是人生的偉大導師。隻有這條原則可以使我們的經驗有益于我們。
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我想一個認真緻力于說明靈魂的最終原則的哲學家,不會自命對于他想要說明的人性科學是一位大師,或是自稱對心靈自然地感到滿意的事理知道得很多。
《人性論》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來揭示制約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全書分三卷,第一卷讨論知性,第二卷讨論情感,第三卷讨論道德。
2.人生智慧箴言
[德] 叔本華 著,李連江 譯
“時常回顧”
叔本華的警世之言,流傳最廣的作品。
他的著名“粉絲”包括作家托爾斯泰、托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納、馬勒,詩人博爾赫斯,也包括哲學家克爾恺郭爾、尼采,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本書中,年逾花甲的叔本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佛教的基本信條與歐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爐,創立了悲欣交集的獨特人生哲學。
人生面對兩大敵人,窘迫貧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産生無聊:“既無痛苦,也不覺無聊,本質上就實現了人世的幸福。”
為了完全慎明思辯地生活,汲取親身經驗包含的一切教訓,我們需要時常回顧,反複總結我們的經曆、作為、體驗,以及從中獲得的感受,對比我們當時的判斷與目前的判斷,把我們的志向及努力,與結果以及結果得到的滿足加以比較。
若想令人相信自己的判斷,表達必須冷靜,不帶激情。一切熱情均出于意志;所以,如果表達帶有激情,衆人就會把判斷歸諸一直,而不是歸諸本性冷靜的認知。意志是人的根基,認知是第二位的,是對意志的補充;所以,衆人更容易相信判斷來自激動的意志,較難相信意志的激動純粹出于判斷。
——《人生智慧箴言》
3.品格論
[法] 拉布呂耶爾 著; 梁守锵 譯
一輩子,一本書,一座豐碑
法國文壇怪傑拉布呂耶爾唯一作品
《品格論》是一部辭藻豐富、變化繁多、技巧圓熟的諷世性散文集,由箴言錄式的短章和勾勒某些典型人物肖像的特寫兩種文體組成,是法國文學中一部劃時代的散文名著。行文風格簡練,詞彙豐富,以細膩的筆法剖析品格,以相互比較鑒别品格,以哲理的箴言來研判品格。
《品格論》是拉布呂耶爾一生的唯一作品,從出版到作者離世,八年出了九版,每次再版都有增删修訂,第九版的内容比第一版增加了三倍。
時間鞏固友誼,削弱愛情。
極端的愛情常有而完美的友誼少見。
不愛可以自行決斷,可是愛卻不見得都能控制得住。
不再去愛,這是人思想偏狹,心存界限的明顯證據。
比起跟憎恨的人一起生活,沉痛地懷念所愛的人是一件好事。
饋贈不在于給得多而在于給得适時。
甯願做好事遇到忘恩負義的回報,也不要虧欠了受災受難者。
經驗證實對自己放縱或者寬容,跟對别人嚴酷恰恰是同樣的一種惡行。
你宴請賓客,你邀請客人,你請人上你家,請他吃飯,給他好處,給他幫忙,但這一切都抵不上信守諾言。
在得到幸福之前就該笑,以免死了還沒有笑過。
明智的人既不讓别人控制也不想控制别人,他希望永遠隻靠理智來控制。
某些偉大的感情,某些高尚和有教養的行動,不是靠我們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而是靠我們的善良天性做出來的。
蠢人讀一本書是不懂得書的意思;平庸之輩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讀懂這本書;偉大的人有時并沒有完全讀懂:書中晦澀的地方他覺得晦澀,明白的地方他覺得明白;虛誇的才子則要把一點也不晦澀的地方說成是晦澀難懂,而把非常易懂的說成看不懂。
4.道德情操論
[英]亞當·斯密 著;蔣自強 欽北愚 等譯
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着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别人的命運,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産生的感情。我們常為他人的悲哀而感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道德情操論》不僅僅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也是現代意義上的優秀經濟學著作。在維多利亞時代到來前,即使是《國富論》也沒有超越它的影響力。
——詹姆斯·布坎
《道德情操論》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經典之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說:《道德情操論》相比《國富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它對于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
亞當·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論》看得遠比《國富論》重得多。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傾注在《道德情操論》的修訂與完善上。從1759年第一版到1790年他去世前幾個月第6版交最終定稿,亞當·斯密曆經40年對《道德情操論》先後進行過5次修改,而《國富論》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論》的過程中完成的。
《道德情操論》是亞當·斯密的傳世佳作之一,主要闡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性質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标的倫理思想。斯密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
5.蜜蜂的預言
[荷蘭] B.曼德維爾 著,肖聿 譯
現代自由主義經濟學和經濟倫理的基本隐喻
本書是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理論先導
對西方倫理學和人性論假設有極大的沖擊
私惡即公德。
——B.曼德維爾
就算是莎士比亞來寫一本談論人類行為動機的著作,……那也極有可能不及在《蜜蜂的寓言》裡所看到的如此有力的論證的一半。
——T. 麥考萊
18世紀初英國最有影響、最具争議的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偉大的諷刺作家曼德維爾,與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谟、“國際法之父”格勞秀斯、大哲學家斯賓諾莎齊名。
“私人的惡德若經過老練政治家的妥善管理,可能被轉變為公衆的利益。”
法律與政府之于公民社會的政治團體,有如生命精神及生命本身之于有生命造物的自然群體。
使人變為社會性動物的,并不在于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憐憫及友善,并不在于人追求造就令人愉悅外表的其他優點;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的品質,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詣,使人适合于最龐大、最幸福與最繁榮的社會。
“蜜蜂的寓言”描述了一個“蜜蜂的國度”,在那裡,每隻蜜蜂都在近乎瘋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虛榮、僞善、欺詐、享樂、嫉妒、好色等惡德在每隻蜜蜂身上表露無遺。令人驚異的是,當每隻蜜蜂在瘋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時,整個蜂巢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後來,邪惡的蜜蜂突然覺悟了,向天神要求讓他們變得善良、正直、誠實起來。然而整個蜜蜂的王國卻由此衰落,昔日繁忙的酒店渺無人迹,不再有人訂貨,全國呈現出一片蕭條景象。
“曼德維爾悖論”:私欲的“惡之花”結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
《蜜蜂的寓言》打破了人類“善良意志論”和“理性設計論”的迷夢,為人類大規模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路徑。
《蜜蜂的寓言》所表達的“私惡即公德”的主張啟發了後來的休谟、斯密和二十世紀的哈耶克等思想家。為後來斯密市場機制的思想奠定了基礎。對自由主義經濟學和市場機制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
6.走到人生邊上
楊绛 著
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
增補長篇訪談“百歲答問”、原聲錄音和多幅近照
傾聽楊绛先生的聲音
感受百年人生的執守
楊绛九十六歲開始讨論哲學,所讨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麼。這便是本書的兩大主題: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
——周國平《人生邊上的智慧》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确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
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到的實情。
——《走到人生邊上》
end
每日一書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