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最早的一部農業全書

最早的一部農業全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8 23:15:04

農業一直是封建社會的立國之本,極受朝廷和地方的重視。宋元之際,由于各國之間戰争頻發,人民流離失所,農業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随着蒙古族統一全國步伐的加快,當權者忽必烈也逐漸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開始執行“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食看農桑”的國策。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及子孫便采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舉措,比如建設水利,禁止圈農田為牧場,設置農官,主持編制農業書籍等。

這個時期,先後誕生了幾部關于農業科學方面的專著,包括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以及稍後《王祯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便是《王祯農書》。《王祯農書》共13萬餘字,在古代漢族農學遺産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三大亮點開創古代農業科學的先河。

最早的一部農業全書(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書王祯農書)1

《王祯農書》

第一亮點就是第一次對廣義農業生産知識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提出中國農學的傳統體系,是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書。

秦漢以來的農業科學書籍,幾乎都有一定缺憾,比如《汜勝之書》,僅3700多字,且保存不全;《齊民要術》内容雖雜,但隻涉及“耕田”“收田”兩部分;比《王祯農書》早40年問世的官方教材《農桑輯要》,以“輯”為主,内容多缺乏考證。《王祯農書》分農業通論、百谷介紹、農器圖譜三部分,其中“農業通論”部分以農事、牛耕、蠶桑等為主線,使當時的人們對廣義的農業以及生産中的自然規律有了清楚的認識。而第二、三部分,則是谷物、農器的全景展示,完全可以作為封建農業的工具書。

《王祯農書》全面系統的另一體現,便是在前人農學著作的基礎上,對南北方農業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比較。作者針對《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等偏于叙述北方農業,《陳農書》偏于叙述南方農業的缺點,在此書中全面叙述南北方農業的差異,可謂開古代農業學著作之先河。

第二亮點就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王祯農書》中處處可見作者的創新之處,比如為了讓讀者清楚了解農業的現狀,便首創繪制了《授時指掌活法圖》、《全國農業情況圖》等;為了讓讀者掌握南北方旱地處理的知識,便旱地處理的理論的同時,首次提出北方旱地“内外套翻法”,南方旱地“開渠作溝法”;為了強調農田灌溉的首要地位,書中在單辟的“灌溉篇”中乎創多種引水方法……

最早的一部農業全書(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書王祯農書)2

《王祯農書》中的配圖

第三亮點就是專業的配圖。由于各種原因,元朝以前的農學著作都以文字為主,鮮有配圖;宋代出現的兩本有圖的農書《農器譜》、《耕織圖》也在宋末戰亂中失傳了。王祯考慮到圖畫對科學傳播的重要性,便在書中專列“農器圖譜”來介紹農業器具。此部分将農器分為二十門,每門分細項,每項作一圖,每圖下作文字注解。這些圖文并茂的農具,奠定了《王祯農書》在中國農業科學史上的地位。這些農具配圖,均是王祯辛勤研究所得,其有一部分繪圖還源于失傳的農具。水排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祯看到《後漢書·杜詩傳》中有“(南陽太守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字樣時,非常興奮。可是,他查遍所有資料,也沒找到這種用水力冶鐵的先進工具。他經常找老者咨詢,或深入民間觀察皮囊鼓風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祯終于大緻搞清了杜詩水排(注一)的構造原理。記入《農書》時,為了操作方便,王祯把皮囊鼓風改良為木扇(即簡單的風箱)鼓風

有人或許會問,能寫出如此專業的農學著作,作者定然是醉心學術的專家。其實不然。作者王祯不僅是著名的農業學家,還是一個愛農愛民的基層官員——縣尹(注二)。

王祯生于東平府(今山東省内),《水浒傳》主人公宋江的老鄉,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科舉進士後,他常年在宣州旌德(今安徽省内)、信州(今江西省内)縣令,對南方的氣候、自然條件、人文風情都很了解。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或許是《王祯農書》能兼論南北的主要原因罷。

最早的一部農業全書(我國農業科學史上第一部百科式全書王祯農書)3

《王祯農書》中的配圖

身為地方父母官,王祯深知農業對封建統計者極其重要。他身體力行,大力推廣農業。據地方志載,他在任時,不但規定農民每年必須種多少桑樹,播多少農田,還常常發文指導農民進行播種和收獲。稍有空閑,他便親自到田間,與農民一起耕種。在寫作《王祯農書》時,更是經常穿着官服往農村跑。 “惠民有方”,這是《旌德縣志》對王祯的中肯評價。一方面,他最讨厭貪官污吏,認為這些人不懂“農作之事”,實際上是“害民之馬”,根本當不了農民的指導老師。另一方面,他常常為農民的辛苦而煩惱,想盡辦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王祯農書》的創作就是這樣的初衷。

《王祯農書》自問世後,便受到世人的極大關注。此書出版後不到一年,風頭便蓋過了官方的《農桑輯要》;元朝以後的農業書籍如《農政全書》、《授時通考》等,“農器圖”部分多抄自《王祯農書》,沒有增加多少新内容。明代初期,《永樂大典》主編責專人修訂《王祯農書》并及時收入;明清時期,各地出現了《王祯農書》的很多刊本;公元1981年,農業出版社主持出版了由著名農業史學家王毓瑚校注的刊行本《王祯農書》。1992年,《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出版,100本翔實、系統地記錄中國數千年科學文化曆史的典籍中,《王祯農書》居于73位。

注一、水排,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力鼓風裝置,在公元31年由杜詩創制,其原動力為水力,通過曲柄連杆機構将回轉運動轉變為連杆的往複運動。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我國古代又叫“橐”。一座爐子用好幾個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或“排橐”。用水力推動這種排橐,就叫“水排”。

注二、縣尹,一縣主事之官,有多種稱謂。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稱縣令,隋唐稱知縣事,宋朝稱知縣,元代改稱縣尹,明、清正式命名為知縣,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