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之後,汨羅、秭歸地帶人民自發追悼紀念,然後在南方及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年一度端午紀念的民俗節日活動。
南朝《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陸遊乘船由山陰赴任夔州通判,途經歸州,親眼目睹了龍舟競渡,留下詩作《歸州重五》:
“鬥舸紅旗滿急湍,
船窗睡起亦閑看。
屈平鄉國逢重五,
不比常年角黍盤。”
自南北朝開始,秭歸每年端午節期間都要舉行公祭屈原活動,古老的儀式一直延續至今。千百年來,屈原故裡端午習俗世代傳承。在秭歸民間,有“甯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之說,人們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男人們忙着檢修龍舟,女人們忙着泡糯米、摘蓼葉、苦艾、菖蒲,形成了包括龍舟文化以及三過端午、粽子寄情、騷壇詩會等習俗在内,具有鮮明獨特文化内涵的屈原故裡端午習俗。2006年,屈原故裡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以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屈原故裡傳統龍舟賽區别于他鄉的端午龍舟賽,是回歸地方曆史本源的體育活動。生活在西陵峽湍急的江流岸邊的秭歸人,駕漁舟、闖險灘,是一把能手,屈原投江後,家鄉人民以飽含着勞動情感的“賽龍舟”方式祭奠屈原。
秭歸人打造龍舟,選取上好的杉木之後,專職的水木匠就采用傳統的卯榫工藝塑造出黃瓜底、兩頭翹的龍舟外形,再用石灰、桐油、麻絨的拌和物填充縫隙,接着就專心地雕刻那昂揚的龍頭和飛掃的龍尾,最後上漆并繪出鱗紋。秭歸傳統木質龍舟曾經有大小不同的式樣,後來确定了标準龍舟,其尺寸為:舟寬1.1米,舟長15.5米,總長18.4米(含龍頭、龍尾)。标準龍舟載人22名,其中劃手20名、鼓手1名、艄公1名。
秭歸端午賽龍舟,有一套完整的活動程序:祭江、遊江、招魂、競渡、回舟。祭江時,所有龍舟的龍頭齊聚祭壇,主祭人面向長江,誦讀祭文,并擺上祭品,殺雞取血,和酒将雞血一飲而盡,然後用朱砂為龍頭點睛。祭江儀式結束,龍舟隊員一起扛龍頭飛奔江邊,将龍頭安上龍舟,随即開始遊江、招魂。招魂時,顔色各異的條條龍舟,都豎起“魂兮歸來”的招魂幡,在白色孝龍的引領下,在江面上緩緩環遊。峽江裡,一下子回響起蕩氣回腸的《招魂曲》,之後就是競渡。競渡的勝負以搶紅奪标為準,标為紅布或紅綢,進入最後沖刺時,鼓聲緊緊催,賽手奮力劃,龍舟直沖紅标,搶得紅标者為冠軍。
競渡前的遊江招魂最為激動人心。顔色各異的龍舟均豎起“魂兮歸來”的招魂幡,以白龍為首的龍舟在江中緩行環遊,峽谷中則回響起蕩氣回腸的《招魂曲》:
三闾大夫啊,你聽我講,你的魂魄不可向東方,東方有十個太陽,人到那裡必受傷;三闾大夫啊,你聽我講,你的魂魄不可向西方,西方有流沙千裡,流沙滾滾人遭殃;三闾大夫啊,你聽我講,你的魂魄不可向南方,南方有大蛟和大蟒,虎豹豺狼把人傷;三闾大夫聽我講,你的魂魄不可向北方,北方有冰淩和雪霜,草木不生萬物喪;三闾大夫聽我講,安安然然回故鄉,故鄉百姓敬重你,永遠伴你度時光……喚我大夫啊,早點回故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