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談今年汛期特點?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6月14日5時許,重慶市石柱縣普降大雨,大歇鎮流水村村民周文發出門疏通自家屋後溝渠發現,屋後斜坡有變形迹象,結合此前在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培訓時學到的知識,初步判斷發生滑塌的可能性較大,随即開始疏散周邊群衆8戶17人,同時将情況上報村委會6時許,該斜坡出現大面積滑坡,造成下方19間房屋損毀,因人員提前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官方談今年汛期特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6月14日5時許,重慶市石柱縣普降大雨,大歇鎮流水村村民周文發出門疏通自家屋後溝渠發現,屋後斜坡有變形迹象,結合此前在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培訓時學到的知識,初步判斷發生滑塌的可能性較大,随即開始疏散周邊群衆8戶17人,同時将情況上報村委會。6時許,該斜坡出現大面積滑坡,造成下方19間房屋損毀,因人員提前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
當前,我國正由南向北進入主汛期。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近期多次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稱,全國多地可能因局地強降水引發地質災害,請各地注意做好實時監測、防汛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範工作。及時發出的預警信息在防災減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何應對複雜的汛期和嚴峻的地質災害形勢,在災害來臨前拉響警報并有效防範?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及專家。
汛期來臨各方嚴陣以待
“防汛進入關鍵時期,各方必須緊繃防汛這根弦,築牢防汛‘安全堤’。”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說,針對近期南方地區的暴雨洪水,水利部先後啟動水旱災害防禦Ⅳ級、Ⅲ級應急響應,派出6個工作組分赴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指導防禦工作,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強化水工程防洪抗旱調度、強化抗洪搶險技術支撐。
根據汛情預測和防汛現狀,超标洪水、水庫安全和山洪災害被視為今年汛期重點防禦的三大風險點。超過江河湖庫設防标準的洪水危害性大,屬于重大風險,必須有序防範,容不得半點閃失;大大小小的水庫安全度汛同樣不容馬虎,尤其是那些存在不同程度病險隐患的小水庫;山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是汛期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災種。
水利部要求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水利單位及縣級以上有防洪任務的城市編制防禦超标準洪水預案,6月30日前完成。同時,今年計劃暗訪至少6500座小型水庫和1000座大中型水庫,及時發現問題、整改問題,保障度汛安全。目前,水利系統正對2076個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縣的1萬餘名相關人員進行線上培訓。同時,水利部門還指導基層政府修訂預案并開展演練,提升群衆防災避險意識和能力。
此時,災害預警顯得格外重要。
記者查閱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的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發現,根據防治方案,新裝備和新技術将得到更多應用。今年以來,湖南省級部門裝備了包括移動通信保障車、三維激光掃描儀、無線視頻傳輸系統、衛星地面站和移動視頻單兵等各類設備553件套,市州、縣市區防災機構裝備各類設備1641件套。該省還計劃用3至4年時間,運用遙感技術開展1∶1萬地質災害調查和風險評價。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申志軍說,通過更高精度的調查評價,基本可以查明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和基本特征,建立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風險管控體系。
我國今年汛期降水呈現“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于旱。預計今年6月至8月,甘肅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常年平均值偏多兩至三成,甘肅境内黃河流域和河西内陸河流域可能有較重汛情。旱地防汛已成新特點。
目前,甘肅省正在積極安排水旱災害防禦,水旱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正在進行中。3月以來,甘肅水利部門對水庫、重要河流重點河段防洪情況等進行了排查,已整改各類風險隐患395處。279項去年水毀工程已修複246項,剩餘項目的修複将在今年主汛期前完成。
地質災害預警助力防災減災
“5月下旬,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遭遇連續強降雨引發數起地質災害,當地緊急轉移安置2771人,避免了人員傷亡。6月4日淩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成功避讓1起滑坡災害,提前轉移群衆107人。6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成功避讓4起地質災害,共提前撤離群衆863人。6月11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功避讓1起泥石流災害,轉移群衆129人,避免可能傷亡60人。1至5月份,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6起,2576人及時撤離危險區,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劉傳正告訴記者。
為應對可能來臨的地質災害,我國已多次組織技術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風險排查、搬遷避讓。各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提前啟動,對重點地區發布了多次橙色預警或黃色預警,并把預警信息通過網絡、手機報、微博、微信公衆号等傳遞給社會公衆。結合群測群防、專業監測等手段,及時轉移受威脅群衆,成功避讓了多起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形地貌、岩土成分結構、地下水活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是可以捕捉的。“因此,我們盡力去捕捉前兆,盡可能監測預警即将發生的地質災害。”劉傳正說。
我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調查識别、監測預警、治理避讓、應急處置、科技支撐和綜合管理工作體系,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成效。我國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遇難人數總體上顯著下降。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在減少人員傷亡和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方面成效尤其顯著。2006年至2010年,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17起,及時撤離人員37842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4.14億元。2011年至2015年,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228起,及時撤離人員63238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1.5億元。2016年至2019年,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136起,及時撤離人員111863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37.5億元。
我國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始終緻力于建立科學高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目前,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主要分為區域監測預警和點位監測預警。其中,區域監測預警包括基于氣象因素(目前主要是強降雨)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空天遙感早期識别,點位監測預警包括專業儀器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
基于氣象因素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已經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并給具體滑坡泥石流點位的專業儀器監測、群測群防和應急防範提供指引。
2003年4月7日,原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于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
2003年6月1日,中央電視台首次正式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此後,每年汛期(5至9月)由原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并以兩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盟)、縣(市、區)推進此項工作。該項工作運行18年來,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2個市(地、州、盟)、1679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
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我國自然資源系統累計建設包括多種監測設備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專業監測點6000餘處。這些專業監測點為提高我國地質災害科學認識水平,有效服務當地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避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日益完善
1999年,全國地質災害普查開始,2003年開始全國性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目前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起步較晚但進展很快,科研能力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防災服務應用能力與減災成效已取得顯著進展。從政府官員到基層群衆,從科技界到企業界,在中國廣大的地域全面持續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這是世界罕見的。
世界範圍内,較早開展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研究的是日本、美國等,但防災減災服務主要局限于比較狹小的、局部的地域。
1974年,日本學者研究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發生的累計過程降雨量和小時降雨強度,并開始研發應用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初始時,以小規模地區的泥石流預報系統為主,通過上遊泥石流形成區降雨資料的統計分析,确定臨界雨量值和臨界雨量報警線,可以實時采集數據、進行演算和比較判别,自動發出報警信号。
1985年,美國在舊金山灣地區正式建立了滑坡泥石流實時預警系統,研究了降雨與滑坡發生的經驗和分析關系式,根據實時雨量監測數據發布滑坡易發區圖。滑坡泥石流災害預警通過當地電台、電視台以及氣象特别預報的方式進行。
“由于中國地域廣大、地質環境複雜、農村社區分散,我國在地質災害的數學物理模型建立方面尚不夠精細,軟件研發和監測技術的首創性、精準性等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劉傳正表示。但同時,我國的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在防災減災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并優勢明顯。該體系由村(組)、鄉(鎮)和縣(市、區)等三級監測預警機構組成,各負其責,責任到人,為減少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增強公衆防災意識和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國有30多萬名群測群防員,初步實現了已知地質災害點的全覆蓋。重點地區建立了主汛期科技人員駐守指導工作制度。絕大多數地質災害前兆是群測群防員首先發現并實現成功避險的。
2018年底,自然資源部組織召開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技創新研讨會,提出要沖破制約專業監測預警發展的瓶頸,提升點位監測預警科技含量,有益彌補群測群防體系不足,研發一批“運行可靠、功能簡約、精度适當、經濟适用、性價比高”的普适型監測預警設備。
根據自然資源部要求,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牽頭,聯合19家相關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組建技術攻關團隊。經過一年多努力,研發了滑坡儀系列普适型設備,可以監測裂縫、位移、傾角、振動加速度、雨量和土壤含水率等6種指标測項,這些設備集成度高、功能優化。同時,編制完成《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預警技術指南》《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訊技術要求》,規範了監測數據傳輸通訊協議,統一了數據格式和傳輸方式,開發了地質災害智能監測預警平台。
2019年,自然資源部組織有關單位在全國建立了29處試點,邊試用邊研發邊改善。2020年,自然資源部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了1800萬元,在湖北、雲南、陝西再建立130處試點,在中央财政補助資金中又安排了2000處試點建設任務,并由地方組織實施。同時,中國地質調查局也在部分地質調查項目中安排了33處試點建設任務,目前已完成監測方案審查及儀器現場布設工作。
在群衆中培育防災文化是減災重要途徑
6月13日,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針對貴州省遵義市、黔東南、黔南等地嚴重洪澇災害,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重災區,實地查看災情,指導協助地方做好受災群衆生活救助等救災工作。
除政府層面有組織的防災減災行動外,每一個處于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公民有意識培育風險文化,包括畏懼文化、預防文化、防災文化、應急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高于物理設防或物理實體防災減災的重要内容。
現實中,由于無意識,缺乏知識或者雖然掌握知識但不會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變化着的現象視若無睹,對突發情況缺乏警醒,針對具體場景不會自然産生應激反應,自發調動知識靈活應用,這類基于知識意識的防災減災因應能力缺乏,導緻災難多次發生。
培育防災減災文化是可以救人,也是可以自救的。防災減災文化包括思想、意識、知識、認識、方法和習俗等方面。防災減災文化缺失是災難放大的重要因素,強調防災減災文化培育與宣導是公衆社會能否反思自己,不斷推進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
在城鄉社區防災文化建設中,要強調“六個自我”,即自我識别、自我監測、自我預報、自我防範、自我應急和自我救治,突出強調實現防災減災的實時性,避免贻誤減災時機,努力把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降到最低限度。
人員傷亡常常集中出現在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多、外來務工人員多和遊覽觀光人員多的區域,或對地質災害預警信息不響應不撤離、撤離不及時和未解除預警或應急響應情況下私自返回危險區的人群中。社區(村)防災文化建設則體現在列出風險清單和建立社區(村)災害風險管理機制方面。
安全減災,事關人命。“未雨綢缪,防災之道。到目前為止,我國防汛工作還處于前期階段,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氣象、水文等部門和各責任方,要一如既往地當好‘風雨守望人’,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加強預測預報預警,加緊汛情研判,落實各項防汛措施,确保每個風險點位安全度汛,确保今年汛期安全度過。”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原題為《汛期地質災害多發如何應對 防住要害點 控在未發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