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20:59:37

蘭陵郡建置考

文/王密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

蘭陵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徐州轄郡之一,管轄範圍大緻在今棗莊市和蘭陵縣一帶,曾湧現出蘭陵公冉闵、蘭陵王高長恭等著名武将。

蘭陵郡的設立,與“八王之亂”終結者司馬越直接相關。據《晉書》記載,西晉元康元年(291年)三月,隴西王世子司馬越因參與誅殺獨攬朝政的太傅楊駿有功而受封為五千戶侯。

同年八月,司馬越晉爵東海王,“食六縣”。

當時東海郡領12縣,約11100戶,故分其東部的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贛榆、厚丘7縣為東海國,西部的蘭陵、承、昌慮、合鄉、戚5縣為蘭陵郡。

次年,追封被冤殺的太保衛瓘為蘭陵郡公,“增邑三千戶”,其孫衛璪襲其爵。光熙元年(306年),升司馬越為太傅、錄尚書事,增封下邳、濟陽2郡。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2

永嘉三年(309年),以蘭陵郡增封司馬越,以江夏郡改封衛璪。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馬越病卒,追貶為縣王。

不久,東海世子司馬毗殁于石勒,東海國名存實亡。

關于蘭陵郡的建置情況,齊梁之際定稿的《宋書》卷三十五《州郡志》曰:“蘭陵太守,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東海立,領縣三,戶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七……昌慮令,漢舊縣。承令,漢舊縣。合鄉令,漢舊縣。”

據此可知,劉宋時期蘭陵郡領昌慮、承、合鄉3縣,郡治不詳。

但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昌慮……劉宋泰始中為郡治”,《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亦曰:“元康元年分置蘭陵郡。劉宋移郡治昌慮,以蘭陵省入承縣。

後魏複置,屬蘭陵郡,北齊廢”。據考,泰始二年(466年),宋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郡降魏,遂與魏軍合力擊敗宋軍。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3

此後,淮北至青、冀、徐、兖4州及豫州淮河以西9郡先後納入北魏版圖。泰始四年(468年)一月,宋蘭陵守将奉土降魏,蘭陵郡遂并入琅琊郡。

泰始為劉宋年号,共使用了7年,其中泰始元年僅使用一個月,因此“泰始中”當指泰始四年(468年)左右。

因蘭陵郡在泰始四年(468年)一月即并入北魏琅琊郡,故“劉宋移郡治昌慮,以蘭陵省入承縣”隻能發生于泰始三年(467年)。

若此,劉宋蘭陵郡領昌慮、承、合鄉3縣的狀态至多持續一年時間。

因蘭陵縣在劉宋版圖内已存在了數十年,《宋書》記述蘭陵郡屬縣時,自不當僅據泰始三年的狀态而置之前數十年的情形于不顧。

因此,“昌慮……劉宋泰始中為郡治”不當理解為昌慮在劉宋泰始中開始為蘭陵郡治,而應理解為昌慮在泰始中入魏時為劉宋蘭陵郡治。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4

蘭陵郡何時何故移治昌慮?成書于蕭梁天監年間的《南齊書》曰:“周盤龍,北蘭陵蘭陵人也。宋世土斷,屬東平郡。”

因劉宋曾于大明元年(457年)、元徽元年(473年)兩次土斷,故可推之,蘭陵縣可能于大明元年(457年)改屬東平郡。

但考慮東平郡與蘭陵郡相距較遠,中隔魯郡,故土斷後,蘭陵縣可能改屬東海郡而非東平郡,《南齊書》誤“東海”為“東平”。

結合《大清一統志》“劉宋移郡治昌慮,以蘭陵省入承縣”的記載,情況可能為:劉宋大明元年(457年)土斷後,蘭陵郡移治昌慮;同時,蘭陵縣并入承縣,屬東海郡。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5

土斷前,蘭陵郡城很可能位于蘭陵縣或承縣境内。

此次調整行政區劃,還将蘭陵郡的戚縣和琅琊郡的缯、開陽、臨沂等縣并入琅琊郡即丘縣,并從昌慮縣析置新陽縣(治今薛城區鄒塢鎮安陽故城)。

對于新陽縣,《魏書》卷一百六《地形志》曰:“新陽,前漢屬東海,後罷,劉駿複,魏因之”。

劉駿即宋孝武帝,在位11年,其中8年以“大明”為年号。

新陽縣屬魯郡,地處蘭陵郡昌慮縣和東海郡承縣之間,範圍約當今薛城區鄒塢鎮及山亭區大部(城頭鎮和桑村鎮一帶時屬蘭陵郡合鄉縣)。

成書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的《魏書》卷一百六《地形志》曰:“蘭陵郡,晉置,後罷。武定五年複,治承城。

領縣四,戶三千四百二十四,口一萬五千七百七十六。昌慮,二漢、晉屬東海,後屬,有桃山、孤山。

承,二漢、晉屬東海,後屬,有抱犢山、承城、坊山。

合鄉,二漢、晉屬東海,後屬,有三孤山。

蘭陵,二漢、晉屬東海,後屬,有蘭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6

據此可知,魏占蘭陵郡後,曾一度将其撤銷。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複置蘭陵郡,治承城,領昌慮、承、合鄉、蘭陵4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昌慮、合鄉、蘭陵3縣,蘭陵郡僅領承縣。

同時,新陽縣并入鄒縣。蘭陵王高長恭後裔世居新陽故城。

北周大象三年(580年),焚邺城,遷其民于安陽。

北齊皇族後人遂居安陽。世居新陽故城的高氏後裔,遂稱居地為安陽(今稱北安陽村)。

隋唐時期的典籍對蘭陵郡的建置情況記載較為簡略。

成書于唐貞觀十年(636年)的《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僅曰:“蘭陵舊曰承,置蘭陵郡。開皇初郡廢。”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7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以南朝齊藏榮緒《晉書》為底本,參酌郡籍,兼綜互訂,編著形成《晉書》,其卷十五《地理志》但雲:“元康元年,分東海置蘭陵郡”。

此前成書的《北齊書》《周書》和此後成書的《南史》《北史》《元和郡縣志》均未記載蘭陵郡的具體情況。

宋元以降,對蘭陵郡建置情況的記載相對較多。

成書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三曰:“惠帝元年,分東海之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置蘭陵郡,理承城。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8

按此前承縣裡今縣西一裡,漢承縣故城是也。開皇三年罷郡。”

似稱晉代蘭陵郡理承城。但前文已考,蘭陵郡在劉宋泰始中曾移治昌慮,北魏時省入琅琊郡,東魏武定五年(547年)複郡後治承城,故《太平寰宇記》謂蘭陵郡“理承城”,也有可能指的是隋代撤郡前的情況。

元代著作《齊乘》在沿用《太平寰宇記》說法的同時,又提出:“古承縣城,峄州城西北小城,《寰宇記》曰:‘前承縣裡今縣西一裡,漢承縣古城也’,晉以後蘭陵郡或理今州城,或理鄫,此城自為承縣,宋始移焉”。

康熙《峄縣志》沿用《齊乘》之說,并明确指出:“峄州舊城,周十餘裡,北枕鳳麓,西臨氶河,晉蘭陵郡、宋氶縣俱理此城”。

始明确稱晉代蘭陵郡治氶河東岸,即宋氶縣城、元峄州城所在區域内。相傳齊太祖蕭道成祖籍蘭陵蕭家村(今牌坊街蕭家巷一帶),蘭陵郡城或在此處附近。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沿用《峄縣志》之說,曰:

“晉元康初,置蘭陵郡,治氶城縣。劉宋及後魏因之。隋郡廢……氶城,縣西北一裡。漢置縣,以氶水所經而名。‘氶’讀‘拯’,俗作‘承’,誤也。晉為蘭陵郡治。劉宋泰始中,郡移治昌慮縣。後魏仍為郡治。”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9

清中葉,《大清一統志》曰:“氶縣故城……元康後屬蘭陵郡,宋因之,後魏武定五年移郡治此”,仍然認為武定五年(547年)後蘭陵郡才移治氶縣。

晉代蘭陵郡“治氶城”之說晚出,早期的典籍未見有此記載。

蘭陵郡以“蘭陵”為郡名,建置之初自當治于蘭陵縣。相傳位于今台兒莊區泥溝鎮境内的鵝鴨城遺址曾為蘭陵郡駐地。

據當地村民孫晉友稱,明人賈三近第九孫賈文殿移居鵝鴨城,其墓碑載有“自古傳說鵝鴨城是蘭陵郡治”字樣。村人又傳鵝鴨城為鵝鴨郡或鵝鴨城郡。

清乾隆年間,賈三近六世孫賈思敬到其祖籍地西坊上村憑吊時,曾作詩文《鵝鴨城序并詩》,詩曰:“父老傳說鵝鴨郡,鸾聲仿佛仍在即。

故園相距三五裡,未見川谷亦有溪。鶴翎雁羽時常有,疑是先賢畜物池。楊柳舞絮金風靜,古木蒼蒼黃鳥啼”。

今人賈傳偉稱,20世紀80年代他任鵝鴨城村村長期間,有位棗莊來的專家到該村考察曆史文化,曾送他一本繁體字書籍,書中有關于鵝鴨城郡的記載。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0

專家還叮囑賈傳偉要保存好該書,以後如有人來采訪關于鵝鴨城郡的曆史,可将該書送給他。90年代,該書丢失,成為賈傳偉永遠的遺憾。鵝鴨郡或鵝鴨城郡,或即晉代治于鵝鴨城的蘭陵郡。

據《台兒莊區志》記載,鵝鴨城為周、漢代文化遺址,東北緊鄰蘭祺故城。蘭旗故城位于今泥溝鎮蘭城村,舊稱“蘭陵縣”,或曰“蘭城”、“蘭城店”。

康熙《峄縣志·地理志·古迹》曰:“蘭陵縣,(峄縣)東南四十裡,亦蘭陵别築者,今不可考”(《峄縣境圖》标注為“蘭城”)。

雍正《山東通志·古迹志》曰:“蘭城,在(峄)縣東南四十裡,按蘭陵城入蘭山境,此其别築在峄界内。”《續山東考古錄·兖州下·峄縣》曰:“隋蘭陵縣故城,在東四十裡,今蘭陵店(此廢蘭陵城)。”

由此可見,蘭旗故城亦為蘭陵縣故城,簡稱“蘭城”。

蘭城西1.5公裡有王莊村,村東100米有王墓頂遺址,傳說為三國時期蘭陵侯王朗墓。王朗殁後,子王肅嗣為蘭陵侯。

《峄縣志》記載,王肅墓在峄縣東南二十五裡。《棗莊總覽》記載,王肅墓在左王莊東。但二書均不載王朗墓。疑王墓頂遺址當系王肅墓。

因該墓處蘭祺故城西郊,但距漢蘭陵縣城約有35裡之遙,故可推測,魏晉時期的蘭陵縣城可能已經移治蘭旗故城,移治時間可能為東漢建安三年十二月(199年2月),時曹操破呂布,析置城陽、利城、昌慮、東莞等郡。也有可能是建武年間。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1

據考,建武四年(28年)七月,董憲的蘭陵守将贲休奉土降漢,董憲遂集合所有主力攻破蘭陵城。次年七月,漢軍再次奪取蘭陵。

蘭陵縣城可能在反複争奪的戰争中損壞嚴重,遂移治蘭旗故城。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設蘭陵郡時,郡城設在蘭陵縣城(蘭旗故城)西南的鵝鴨城,故稱蘭陵郡,民間俗稱為鵝鴨郡或鵝鴨城郡。

明清以前,附郭縣制度還未成熟,多有“郡縣不同城”和“州縣不同城”現象。

僅以棗莊地區為例,東魏複置蘭陵郡,轄承、蘭陵、昌慮、合鄉4縣,蘭陵郡城建于承縣城東郊;隋唐時期曾置鄫州,轄承、蘭陵、鄫城3縣,鄫州城(《峄縣志》中稱為“舊土城”)建于承縣城南郊;\

金元時期曾置峄州,轄蘭陵縣,峄州城建于蘭陵縣城(位于今峄城區吳林街道後土樓河村)北8裡處。

晉代蘭陵郡城設于蘭陵縣城西南,與東魏蘭陵郡城設于承縣城東,隋代鄫州城設于承縣城南的情形極為相似。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2

東晉東甯二年(324年)正月,後趙将領冉瞻率軍入據蘭陵郡。

同年,其子冉闵生于蘭陵郡。鹹康四年(338年),冉闵被後趙任命為并州刺史兼北中郎将,進封武德王。他多次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深得民心。

冉闵還勸誡百姓抵制佛教,因而得罪了當朝國師——天竺僧人佛圖澄。為诋毀冉闵,佛圖澄在看到殿石下棘草蔓生時,便對國君石虎吟唱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壞人衣”(冉闵字棘奴)。

石虎聽罷,立掘殿下石看,果然棘草蔓生。

當時還有谶言曰:“後趙将亡,滅石者陵”。

石虎想到冉闵為蘭陵人,遂貶其職,并下旨将蘭陵郡更名為武興郡。

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冉闵建立冉魏政權。

永和七年(351年)八月,冉魏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奉土歸晉,武興郡遂恢複稱蘭陵郡。

此後,蘭陵郡一度為前燕、前秦先後占領,建置如舊。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3

綜上考證,蘭陵縣可能于東漢時期移治蘭旗故城。

蘭陵郡設于西晉元康元年(291年)八月,治蘭陵縣城西南的鵝鴨城,領蘭陵、承、戚、合鄉、昌慮5縣,屬徐州。

永嘉三年至五年(309年至311年),蘭陵郡一度劃歸東海國。東晉鹹康四年(338年)至永和七年(351年),蘭陵郡一度更名為武興郡。

劉宋大明元年(457年),蘭陵縣一度因土斷而并入承縣并改屬東海郡,蘭陵郡治移至昌慮縣,戚縣并入琅琊郡即丘縣。

劉宋泰始四年即北魏盛興二年(468年),蘭陵郡并入琅琊郡,同時恢複蘭陵縣。東魏武定五年(547年),複置蘭陵郡,治承縣城東郊的蕭家村一帶,領昌慮、承、合鄉、蘭陵4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昌慮、合鄉、蘭陵3縣,蘭陵郡僅領承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蘭陵郡,承縣直屬于徐州。

2022年5月8日

北齊蘭陵王的戰役(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蘭陵郡)1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