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汪圻《王獻之書裙圖》
作者:霜見十九
山陰城的蘭亭裡,留下過琅琊王氏很多的故事。
其中最為璀璨的,還要是王羲之父子。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因為父親王羲之的名号,他年少成名,被稱為王家最有才華的一個兒子。
而他的名聲大噪同樣為他帶來了煩惱:青梅竹馬的妻子被迫休棄,不想娶的公主如膠似漆。那樣才華出衆的少年郎啊,為魏晉愛情故事留下了不少佳話,卻最終不得已做了政治的犧牲品。
艾草炙足,半生殘疾,寡歡數年,郁郁而終。
他在王羲之的光環之下赢得了聲名,卻也因王羲之的光環,隻能以一個“小聖”的稱号,青史留名。
成名要趁早
王獻之出生時,王羲之的盛名已然傳遍了整個東晉。一字千金成為常态,書法作品更是廣為推崇。
王獻之的兄長們都在父親的光環下抽枝發展,但沒有哪一位的書法造詣,能夠分得王羲之的十分之一靈氣。
他來得恰逢其時,又分外不幸。老來得子使得王羲之将期許全部放在了他一人身,而他的靈氣,也足矣為老爹傳承“書聖”的威名。
王獻之七八歲時,練習寫“大”字。一日,他将寫好的“大”字拿給王羲之看,王羲之沒有說什麼,隻是默默往上點了一個點,變成了“太”。
王獻之又拿着這幅字找母親評判。
誰料母親看罷沉吟了些許,指着那上面的一個點道:“唯這一點有你父親的風骨。”王獻之聽罷後羞愧不已,他問道父親:
“我的書法如何才能提高?”
王羲之摸摸他的頭,指着院子裡的十八個大缸道:“當你将這十八個大缸裡的水都寫盡了,字才算是稍有成就。”
▲臨池十八缸
王獻之聽罷,習字方面更加潛心。某日,王羲之見他在案前臨帖,想要試一試他的功力,想要出其不意去拔他的筆,竟沒有拔動。見此情景,王羲之大歎:“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王獻之也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年少時受謝安的賞識,一路高歌成為東晉士族之中響當當的一号人物。
《世說新語》中曾記載,王獻之有一日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訪謝安,徽之、操之說了很多俗事,而王獻之隻是坐在一旁,略作了寒暄之後便跟着兄長離去。
後來有人問謝安這三人中誰最優秀,謝安想也不想就答道:“小者(王獻之)最勝。”雖說後來謝安對于王獻之的書法不屑一顧,收到他的信箋後随性到直接就在背面回信。但從他早年的這場判斷之中,還是可以看出王獻之——成名不怕早。
▲王獻之《中秋帖》
而在王獻之十五六歲時,他對于書法就不僅僅是臨摹仿照,而是添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他曾勸慰自己的父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緻,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認為藁草與行書之間可以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徑,建議父親應該“改體”。
先不論他的提議是否正确,單憑他在王羲之書法大潮之中能夠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質疑權威,便能顯現出王獻之超凡脫俗的見解與思想。而宋齊之時,人們對于王獻之的書法推崇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認為“彼世皆尚子敬書”。(《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
不止書法,王獻之在長相上也十分契合魏晉時期的審美。
朗朗松下風,寂寂春月柳,那些關于自然的美好形容詞,放在王獻之身上都沒有一點不妥。蘭亭集會時他不過十歲,看着竹林曲水流觞的風雅,一言不談也能成為衆人誇耀的對象。
這樣的集美貌與才華給了王獻之知名度,也給了他桃花債帶來的一生災難。
▲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自己的婚姻,做不了主
王獻之年少時有一個青梅竹馬——東晉重臣郗昙的女兒郗道茂。郗道茂比他大了幾個月,可王獻之依然日日追着她後面喊着表姐。
這樣年少時的愛戀在别的朝代都顯得太過不切實際,可東晉偏偏就給了人這樣一個機會。待王獻之成年後,立刻迎娶了郗道茂為妻,夫婦恩愛,一時間讓山陰城的女子都傷了心。
郗道茂溫柔貌美,又與王獻之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基礎,婚後自是歲序靜好,過着琴瑟和鳴的日子。即使她剛剛嫁到王家半年,父親與公公就相繼離世,王獻之依然同她恩愛不疑。
隻不過有人歡愉着,就會有人妒忌。王獻之的桃花裡,有一朵最霸道的公主,正在預謀着一場大事。
婚後王獻之帶郗道茂進宮謝恩,于回廊處,偶遇了餘姚公主司馬道福。
司馬道福從小傾慕王獻之,可因他一心求娶郗道茂,司馬道福隻能含恨嫁與了桓溫次子桓濟。誰料想到司馬道福對于白月光的執念遠勝于其他人。為了能夠得到心上人,他不惜教唆桓濟謀反,最終流放千裡,而她重獲自由之身。
這一自由不要緊,司馬道福沒有一點的停息,立刻就打起了白月光王獻之的主意。那一日宮道擦肩,她看着郗道茂眉眼溫柔地立在王獻之身後,心裡的妒火不知道燒毀了幾座城池,她哭着跑去太後宮殿磨了三日,又求助了簡文帝,最終得到了這門親事。
可王獻之已有原配,這該怎麼辦呢?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
公主和皇帝才不管這些,一紙诏書下去,他王家再大的士族,也要乖乖屈服于王權的威嚴。王獻之看着這道诏書,閉門沉思了數日,再打開門時,他的雙腿已然都是艾草的氣息。
隻不過衆人都沒有料到,王羲之艾草炙足的美談傳進司馬道福的耳朵裡,不僅沒讓她打消了嫁去王家的心,反倒激起了她的中二同情心。
“我要照顧他一輩子!”公主用這樣的不離不棄感動了自己,一身喜服,走進了王家的門庭裡。
而郗道茂該如何呢?她在聽聞這道诏書之後,就打算好了一切。她自撰了一封休書,用王獻之的私印結尾,在一個風雪如常的深夜裡,走出了王家的大門。
離開王家後的郗道茂孤苦無依,彼時父親已經去世,孤苦之下,她隻能去投靠叔父,可情感上的郁郁寡歡還是沒能放過她,沒過多久,她就離開了這個相處不過數月的床榻。
郗道茂死後,王獻之徹底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他不再高談闊論那些玄學,每日悶在書房之中,思念的也隻是那一個人。公主還活在自己編織的愛情美夢裡,日複一日欺騙着自己。
▲《獻之迎妾圖》諸辛耕繪
王獻之在他的人生暮年,于秦淮河畔偶遇了一名喚做桃葉的少女。女孩的眉眼彎彎的,一如當年自己的發妻。
王獻之瞬間淚目,提筆寫下三首《桃葉歌》,來紀念這場遇見:
桃葉複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待橹。
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不知那位中二病的餘姚公主在聽聞這首歌時,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她是得到了這個男人的一生,可她一生也得不到他的真心。
名士的風骨,魏晉的風流
王獻之繼承了王家獨有的浪漫與不羁。從當年父親王羲之東床坦腹,到兄長王徽之雪夜訪戴、借齋種竹,他們琅琊王氏的名士風骨絕不是隻言片語就可以道盡的。
王獻之亦如此。
王獻之隻有幾歲大的時候,曾觀看門生玩樗蒲,他端詳了兩方的形勢後,忽然說了一句:“南邊的要輸。”仆人們見他是個小孩,對他的話不免唏噓:“這個小孩就像是從管子裡看豹,隻能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而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大怒,回道:“我是遠漸荀奉倩(荀粲),近愧劉真長(劉惔)。”然後拂袖而去。(這二人從不與下層人接近)仆人們面面相觑,而“管中窺豹”一詞也因為他的這一場鬧劇而流傳青史。
年歲越長,王獻之的從容淡定就越發彌新。那夜他家中忽至盜賊,翻動之中驚醒了王獻之。可他一言不發,隻是靜靜聽着盜賊的動靜,直到盜賊伸手去偷他的青氈,他才在榻上緩緩開口道:“偷兒,那青氈是我家祖傳的,就把它留下吧!”盜賊聽後大驚失色,慌忙就逃走了。
他的淡然同兄長王徽之比起,則更添色彩。王徽之與王獻之感情甚笃,常常于一室同眠。這日家中起火,王徽之驚醒後,連木屐也來不及穿匆匆就跑出了門,而王獻之面色不變,整理好儀容才由仆人攙扶着走出了房間。
原道謝安在王獻之年少時就斷言此人不凡。王獻之的淡定風度正是謝安最為看重且引以為傲的存在。
▲《謝安賭墅圖》
淝水之戰時,謝安所帶領的八萬士兵對戰苻堅的百萬大軍。可臨行之前他卻絲毫不理會即将出戰的侄子,而是備好車馬去了山中别墅聚會。大軍獲勝之時,謝安還在手談,旁人問道他戰況,他才輕描淡寫地回道一句:“沒什麼,孩子打赢了。”便繼續看向手邊的棋盤。
正是這樣的淡然風骨,使得他東山再起時,謝家門庭依舊光耀如初。而王獻之同樣繼承了謝安的臨危不亂,遇事淡然,不負魏晉的風骨與名士氣派。
匆匆的别離,為一生畫句
這樣一位豐神俊朗的名士去世時,年僅四十三歲。可他被炙足的疼痛感折磨得太久,以至于活着對于他隻是一種疲憊。
臨别之前,王家請來道家做法,問道他的遺憾時,王獻之沉默了許久。眼看着淚水就要落在耳畔,他忽然沉聲,沙啞着道一句:“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他與司馬道福的女兒做了皇後又如何?他一生的遺憾,早在郗道茂死後開始耿耿于懷。這樣一位高門貴公子,本可以安穩歡愉的生活,卻因為一場政治的博弈,輸了個滿缽空無。
他死後不久,王徽之就因太過悲痛也跟随他而去。那個雪夜訪戴的俊朗少年,那個年少成名的驸馬,就在太元十一年,為王家的輝煌畫上了結局。
▲王獻之《奉對貼》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别至此。諸懷怅塞實深,當複何有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當已,唯當絕氣耳。”(《奉對貼》)
王獻之的思念字字泣血,不知司馬道福在看到夫君用半生去思念另一個女子時,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年的決定?
那個山陰的少年郎離開了。留給世界的,是他“一筆書”帶動下草書的盛行;是“書聖”最有才華的小兒子——王獻之的盛名。
-作者-
霜見十九,00後自由寫手,喜愛一切古風的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