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書相關的主題?一個教師之所以會成長為有獨特思想的教師,很大程度上與他閱讀的書籍極為相關結合自己的語文教育成長史,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下面這些書籍可以說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與讀書相關的主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教師之所以會成長為有獨特思想的教師,很大程度上與他閱讀的書籍極為相關。結合自己的語文教育成長史,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下面這些書籍可以說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頭。
隻有真實,才可能成長
20年前,正在浙江省紹興縣秋瑾小學任教的我,正在做小學語文立體教學實驗。不知從哪裡弄來朱作仁教授的地址,給他寄去一封信,很快就收到朱教授的回信。随後的幾年,朱教授每學期都來學校指導,每次都要聽我一節課。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仁語文教育文集(三)》。朱教授來學校指導時,贈送給我一本。其中有一篇《語文教改:我的22條建議》,我印象非常深刻。
譬如第一條建議“上課前,讓學生先把課本打開,翻到施教的課文處”,就是針對當時課前學生“閉書”現象提出來的。如今20多年過去了,學生課前“閉書”現象依然存在。許多公開課,上了半節課學生都不用翻書。甚至有的教師刻意不讓學生翻書。又譬如“課堂練習規定學生不用橡皮和塗改液,糾正公開課‘斬頭去尾’的現象,語文課闆書要從實際出發打破求完整重形式的框框”等建議,每一條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很強的操作性。朱教授的22條建議,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常規。十幾年後的今天,依然不過時。
朱教授的語文教學研究從兒童心理出發。他在多篇文章中反複強調,教學研究“要從實際出發,要理論聯系實際,要實事求是”,一線教學工作要“真實、樸實、紮實”。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提倡“不唯書、不唯上、不唯風、不唯心、不唯我”,但要“唯科學”。近20年來,朱教授的“三大實”“三小實”“五不唯”“一唯”這些主張,一直是我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态度。參加了不少比賽和評比,但從不唯上,從不跟風。寫了不少文章,從不标新立異。上了無數公開課,從不設計所謂的精彩台詞,震撼導語,堅守真實、真實、再真實。隻要真實,就必然樸實、紮實。甯要“粗糙的真實”,拒絕“虛假的精緻”。因為隻有真實,我們才可能有成長。
漢字之源,民族之魂
說起潘德孚這個名字,語文界聽過的人肯定不多。再說《語文學林改錯》這本書,估計讀過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在我近20年的語文教育生涯中,沒有遇到第二個讀過此書的人。
潘德孚是語文教育界的局外人,是一位中醫。我認識潘德孚醫生,不是看病,而是因為漢字。2005年左右,我正對漢字感興趣,上了一節《有趣的漢字課》,評課的專家介紹我認識了潘德孚醫生。
我們先來看這本書的部分标題:《漢語漢字的起源》《漢字發展的時空規律和漢字變革的基本特性》等,這些原本都是語文界應該思考的源頭問題,結果遭到語文界和語言文字界的圍攻,說潘醫生是外行,語文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而我正是讀了潘醫生的這本書才開始思考:什麼是漢字?什麼是漢語?什麼是中文?漢語與漢字的關系是什麼?漢字的特點是什麼?中文的規律是什麼……
20年前,我開始對漢字感興趣。我買的第一本漢字書是謝光輝主編的《漢語字源字典》。這本書從漢字字理角度,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對1086個常用漢字作了生動的解析,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每一個漢字背後都蘊藏着如此豐富的民族智慧。從此,我對漢字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家裡收藏了300本與漢字相關的書籍。在家裡陪女兒玩漢字,在學校陪學生玩漢字。在學校,我開設了漢字課,解讀孩子的名字,幫助孩子設計自己的藝術簽名。每讀一篇課文,都會引導孩子解讀作家的筆名。學生給我取了一個綽号——“漢字劉”。
近年來,讀漢字、寫漢字、玩漢字、研究漢字,成為我生活的一大愛好。我也因此結識了流沙河、蕭啟宏、戴汝潛、張鵬鵬、黃亢美等漢字研究學者。
一個語文教師,一定要懂一點漢字常識。漢字是語文之魂,漢字是中華民族自信之源。
後現代課程啟蒙
2008年,我購買了鐘啟泉與張華老師主編的“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的《後現代課程觀》,坦白地講,當初花了很大的精力閱讀,還是感覺這種純理論的書籍許多地方讀不太明白。即便到今天,還有許多後現代課程理論沒有完全讀明白。但現在回過頭看,當初硬着頭皮閱讀此書,喚起了我的後現代課程啟蒙意識。
當大家還沉浸在線性、封閉、精準的現代課程思維意識時,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課程領域已步入窮途末路,按照現行的方法和原則已不能繼續運行,也無以增進教育的發展。現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決問題的新的原則,新的觀點,新的方法”這樣的宣言。後現代課程強調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教師不再單純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強調每一個教師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影響下,我的日常課堂不再追求完美精緻設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享受師生課堂的互動生成。
2013年,我的《落地麥田野課堂》一書出版。在完成國家語文教材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斷開發魯迅啟蒙教育課程、漢字文化啟蒙課程、漂流日記寫作課程、跟着名家學語文課程等一系列實踐課程。我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國家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語文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一個教師,隻有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獨立思想的教師。
一段曆史,一個故事
這是一部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的書。10年過去了,到現在都記得當初徹夜通讀時,一個人激動得在書房裡擊掌叫好的情形。《一段曆史,一個故事》翔實記錄了錢理群老師帶領團隊用長達7年時間編寫《新語文讀本》的心路曆程。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語文教育遭遇全民批判時,錢理群老師領銜,凝聚一群國内頂尖的人文學者和語文教學專家聯袂為中小學生編寫了一套讀本。這是一次民間力量融入語文課程建設的大膽創舉,他們提出的以“立人”為核心的語文教育主張,開啟了新世紀語文教育的新風氣。
2011年,我組織編寫《名家文學讀本》叢書時,買來《一段曆史,一個故事》送給每個編委,我們要秉承《新語文讀本》的編寫思想。當我們向錢理群老師發出邀請時,錢老師欣然接受,擔任叢書主編。如今10年過去了,《名家文學讀本》依然是深受孩子歡迎的“常銷書”。
今年我組織編寫《跟着名家學語文》叢書,第一件事就是給每個編委贈送一本《一段曆史,一個故事》,并組織全體編委認真學習。年屆80高齡的錢理群老師再次出任叢書主編,錢老師在序言中寫道:從《新語文讀本》開始的語文啟蒙教育試驗持續了20年,實實在在繼承下來了,而且有了創新和發展。
20年來,我也成為《新語文讀本》開啟的《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中的人物。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做教育必定少不了一點理想主義情懷,尤其是在物欲喧嚣的時代。也讓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所謂語文教育,就是帶領孩子閱讀名家經典,用人類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孩子,為他們終身精神成長和學習打底。
把自然還給孩子
這是一本隻有170頁的小冊子。我記得當時在書店看到《把自然還給孩子》這個書名,就被深深吸引了。站在書店,一口氣看完了。我們當下的教育對孩子的自然成長幹預太多,改造太多,甚至許多做法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
作者大田堯是日本著名教育學家,他對日本教育從傳統“臣民教育”向“主權公民教育”轉變過程中的當代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大田堯分析的日本戰後“當代教育問題”,是許多國家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序言中一句“當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沒有選擇機會的兒童”引起我的震撼。我們的孩子整天像鴨子一樣被趕來趕去,他們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境地裡。
人要過上真正的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我們要使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玩耍、自由活動,這樣孩子才能在遊玩和活動中找到真正的學習。我的課堂上,孩子可以随時發言,有了思考就要表達,這是自然的。每節課下課鈴聲一響,不管内容是否講完,我都準時下課。下課的時候就下課,這是自然的。我允許并鼓勵孩子帶玩具來學校,課間孩子玩玩具、玩遊戲,這是自然的呀。但是,這也常常遭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每天中午,我都帶孩子到操場打一場籃球,這是孩子生命成長需要的,也是最自然的。
大田堯說,我們要做一個不慌不忙的大人,讓孩子有閑暇的時光,孩子才會有自我思考的空間,才會有自然生長的内在動力。雖然我們會失去一些看似很重要的東西,但人正是在失去中獲得自然成長的。
把自然還給孩子,對生命始終要給予無限的信賴。這樣樸素而深刻的思想已經融入我的生命。
“會生長的語文”
20年前,為了迎接新世紀第一輪課程改革,華東師範大學編寫出版了一套旨在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這套叢書,對我個人的教學觀念轉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會學生思維》一書,對我的幫助最大。
為知識而教,還是為思維而教?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思想。譬如,過去我們帶學生讀魯迅,首要的是讀懂魯迅。為了讀懂魯迅,老師拼命講,結果講得越多孩子越糊塗,越害怕魯迅。後來,我改變策略,讀魯迅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讀魯迅,讓學生用發現的眼光讀出自己心中的魯迅。在孩子的世界,魯迅一下子就活了。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是“求證式”教學,給孩子一個觀點,讓孩子尋找證據。這樣,孩子的思維是被動的,也是封閉的。而真正的教學應該是“發現式”教學。所有的觀點,要來自于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探索,這樣的學習才是充滿挑戰和發現創造的愉快思維活動。
這輩子我得感謝魯迅。作為浙江省魯迅研究會唯一的小學語文教師,我編寫的《小學生魯迅讀本》發行超過60萬冊。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魯迅研究專家,我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但我是一個特别的小學語文教師。自2005年開始,近15年的魯迅閱讀與魯迅啟蒙教育研究,魯迅已經成為我語文人生的底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語文教學是從魯迅出發的。魯迅的方向,就是我的語文教育的方向。
當然,給我帶來影響的還有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2011年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來這本書,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習。也圈圈畫畫,做了不少批注。但很長一段時間,我想不起當時的閱讀對我個人有怎樣的影響,似乎一點印象都沒有。甚至有相當長的時間,我都沒有再去翻閱這本“偉大的教育著作”。
但非常奇妙的是,2019年9月的一個夜晚,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突然發現這本書的每一句話都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這些年的許多教育實踐,一切的理論源頭都在這裡呀。
2005年,我上了一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語文課,2009年出版了《親近魯迅》一書,随後又出版了《小學生魯迅讀本》。2011年,我主持編寫出版了《名家文學讀本》叢書。從一節課到一本書,再到一套讀本。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後面有怎樣的結果,但每一次新的結果出來,又與前面的研究一脈相承。我意識到,自己的語文教學發展不是一種預先的規劃,而是一種自然的生長。于是在2019年春,我正式提出“會生長的語文”概念,因為我的語文的确是會生長的呀。
原來我所走的路,證明我正是一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踐行者。“教育即生長,生長即目的”,教育原來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生長。教育要回歸以“兒童的發展”為中心的本位。許多年來,都沒有這樣遇到知音的閱讀快感了。2019年下半年,我幾乎用整整半年的時間細細品讀了這部偉大的教育著作。
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以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為目的。教育拒絕“揠苗助長”。生長是生命由内而外的一種本能,是内在、積極的,是不可抗拒的一種生命力量。
“因為我愛你”
這是一個繪本故事。故事很簡單。在一個村莊裡,有一個老木匠特别愛孩子。村子不遠處,是一片森林,那裡有猛獸。老木匠為了保護孩子,就在村子周圍砌了很高的圍牆,并且一再告誡孩子不能出去,外面的森林裡有猛獸。可是老木匠在砌圍牆時卻留了一個洞,剛好容一個孩子鑽出去的洞。有一個好奇的男孩,果然偷偷鑽洞溜出去,到森林裡玩耍。雖然沒有遇到怪獸,但是天黑返回時,那個鑽出去的洞怎麼也找不到了,這時才後悔沒有聽老木匠的話。夜幕降臨,陰森恐怖,仿佛怪獸就要來臨,小男孩使勁喊救命。聽到小男孩的呼救,老木匠趕過來,把小男孩平安帶回家。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讓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老木匠明知留一個洞會有孩子鑽出去,為什麼還要留呢?因為他知道孩子内心的好奇以及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他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讓孩子去經曆,在經曆中成長。而反觀我們的教育,看似也是愛孩子,但為了防止萬一,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堵死所有的洞。當孩子問老木匠為什麼要留一個洞時,老木匠回答說:“因為我愛你!”
這樣的故事沒有講任何大道理,卻令我深深震撼。我們的教育,不就是要給孩子留一個洞嗎?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留一個可以進出的洞。哪怕外面有危險,哪怕洞隻能出不能進,依然要留一個洞。這個“洞”的名字,就叫信任、尊重、呵護。
一句話,我們是否懂得孩子的心?
(劉發建,筆名落地麥,湖南炎陵人。浙江省甯波市鄞州藍青小學教師,浙江省魯迅研究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課堂教學能手。長期緻力于小學語文課程開發與建設,在魯迅啟蒙教育、漢字文化啟蒙、名家經典閱讀等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親近魯迅》《落地麥田野課堂》等教學著作。秉持“教育即生長,生長即目的”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構建“會生長的語文課程體系”)
十本書書單:
《朱作仁語文教育文集(三)》
朱作仁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語文學林改錯》
潘德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漢語字源字典》
謝光輝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後現代課程觀》
〔美〕小威廉姆·E.多爾 著
王紅宇 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一段曆史,一個故事》
錢理群 主編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把自然還給孩子》
〔日〕大田堯 著
朱浩東 曾貧 李振溪 譯
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教會學生思維》
郅庭瑾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民主主義與教育》
〔美〕約翰·杜威 著
王承緒 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朝花夕拾》
魯迅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因為我愛你》
〔美〕陸可铎 著 海恩斯 繪
丘慧文 郭恩惠 譯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16日第8版
作者:劉發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