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配筋注意事項
1.柱子配筋不滿足計算要求;
2.柱子配筋總量滿足計算要求,角筋直徑偏小,不滿足計算要求;
3.箍筋未全長加密,主要有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設置填充牆等形成的柱淨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級和二級框架的角柱;
4.柱縱向受力鋼筋的每一側配筋率小于0.2%,多發生在柱子長寬比較大或異形柱上;
5.柱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不滿足要求;
抗震等級 |
箍筋最大間距(采用較小值,mm) |
箍筋最小直徑(mm) |
一 |
6d,100 |
10 |
二 |
8d,100 |
8 |
三 |
8d,150(柱根100) |
8 |
四 |
8d,150(柱根100) |
6(柱根8) |
6.柱子配筋不滿足最小配筋率。
類别 |
抗震等級 | |||
一 |
二 |
三 |
四 | |
中柱和邊柱 |
0.9(1.0) |
0.7(0.8) |
0.6(0.7) |
0.5(0.6) |
角柱、框支柱 |
1.1 |
0.9 |
0.8 |
0.7 |
7.特别注意鋼筋強度标準值小于400MPa時,表中數值應增加0.1,鋼筋強度标準值為400MPa時,表中數值應增加0.05,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表中數值要增加0.1;
8.柱子縱向鋼筋間距不滿足規範要求,如截面邊長大于400mm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
9.柱子縱向鋼筋總配筋量超過規範要求,如柱總配筋率不應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級框架的柱,每側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10.忽略部分規範中的規定,如邊柱、角柱及抗震牆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時,柱内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
二、梁配筋注意事項
1.框架梁和屋面框架梁标錯,如WKL标成KL;
2.跨數标錯,有一邊懸挑的标A,有兩邊懸挑的标B;
3.局部跨梁截面和其他截面不同,梁原位标注漏注;
4.箍筋:《抗規》6.3.3第3條 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
配筋率2.05%,箍筋直徑最小10mm;
5.通長筋與支座負筋對應不上
6.梁端鉸接設計時,其上部縱筋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值的1/4
L5(1)端部按鉸接設計,上部縱筋2根14=308,5根18=1272,308/1272<1/4
7.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少于2Φ14,且分别不應少于梁頂面、底面兩端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
2根18=509,7根20=2199,509/2199<1/4
8.梁端鋼筋的水平錨固長度不足
端部按鉸接計算,梁混凝土等級為C25,其需要的最小錨固長度:0.35×40×18=252>200
底筋錨固長度12d=12×18=216>200
9.縱向鋼筋一排放不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9.2.1第3條,梁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淨間距不應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鋼筋水平方向的淨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
5×22 4×22×1.5 8×2 25×2=308>300,一排放不下。
4×16 3×30 8×2 25×2=220>200,一排放不下
10.《抗規》6.6.3.2條 梁端截面的底筋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确定外,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0.3
3根16=603,9根20=2827,603/2827=0.213<0.3
11.梁端鋼筋配筋較大,底筋較小,導緻不滿足《抗規》6.3.3.1的梁端計入受壓鋼筋的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0.35的規定。
12.頂筋和底筋應注意把大直徑的放角部,可以增加抗扭,更合理
13.鋼筋盡量減少排數,使有效高度達到最大
14.根數最多的一排位于最外側,如底筋6f20 2/4錯寫成6f20 4/2;頂筋6f20 4/2錯寫成6f20 2/4;
15.上部通長筋盡量不要太大,太大會造成浪費,非框架梁中部可以采用架立鋼筋;
16.懸挑梁箍筋應加密;
17.連梁箍筋全長加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