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能浪費糧食? 吃過飯,弟弟就找着父親常用的拿把鋤頭出去了我和母親開始往谷籮裡裝米,裝完後先稱了一下,一擔八十多斤,一擔六十多斤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什麼說不能浪費糧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吃過飯,弟弟就找着父親常用的拿把鋤頭出去了。我和母親開始往谷籮裡裝米,裝完後先稱了一下,一擔八十多斤,一擔六十多斤。
……
趕場的地方離我家大約有四裡路,我和母親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間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個鐘頭才到。
……
一大早就這麽熱,中午就更不得了,我不由得替弟弟擔心起來。
他去防水,是要在外頭曬上一整天的。
……
果然,母親說:“咱們這抹麽一點米,又沒車,真弄到城裡去賣,掙的錢還不夠路費呢!早先你爹身體好的時候,自己挑着一百斤米進城去賣,隔幾天去一趟,倒比較劃算一點。”
……
“那哪行?”母親似乎有些生氣了,“三塊錢不是錢?再說了,也不光是幾塊錢的事,做生意也得講點良心,咱們辛辛苦苦種出的米,質量也好,哪能這麽賤賣了。”
……
“你在這兒等一會,我回家拿個簸箕來吧地上的米掃進去。浪費了多可惜!拿回去可以喂雞呢!”母親也不問我扭傷沒有,隻顧心疼灑了的米。
這是高三時語文老師為我們讀的北大才女張培祥的《 賣米》的有關章節。
語文老師長得不算高,也不算矮,身材精瘦,腦袋小小的,高度近視,但精氣神很好。脾氣很好,但偶爾也會發脾氣,怒我們的不争,笑起來的時候又像個孩子。
記得當時語文老師很生氣,說起來你可能有點不信。臨近高考,當然每天離不開的就是模拟試卷。那天上語文課, 語文老師明顯神色不大對,怒氣沖沖地走進來,啥也沒說就開始評講試卷。
"我問大家,麥子啥時候成熟?試卷上最後那道仿寫句子,我們班超過一半的同學寫的是秋天來了,成熟的麥子低垂着頭。同學們,你們在座的大多都18歲了,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嗎?麥子是夏天收割的。白居易的巜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的不就是夏天收麥子的場景嗎?"語文老師确實生氣了。
生氣的不是卷子考的怎麼樣,語文老師也是從貧窮勞苦的年代過來的,他一方面生氣我們農作物知識的寡淡,另一方面是應試教育某些方面的弊端。
那兩節課,語文老師沒有講評卷子,而是向我們講述那個并不富裕的年代他的少年成長經曆,除了求學,還有他瘦弱的肩膀上,所承擔的繁重的田間勞動,很心酸。
他年少時,生活是很艱苦的,家裡靠種麥子維持生計,全家人一年的口糧就靠着這些莊稼了。放學回家之後,他也要像大人一樣辛苦的在田間勞作。夏天是一個炎熱的季節,也是一個大雨頻發的季節,也到了收獲麥子的季節。但,是搶收,真的如白居易《觀刈麥》中“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所描寫的那樣。因為農民害怕下雨,為什麽害怕下雨?因為害怕一年的收成被雨水淋壞,麥子經不得雨淋,因為它會在雨水中發芽發黴。盡管天氣很熱,空氣中熱浪洶湧,明晃晃的太陽曬的人心裡發怵,村民們依然戴着個草帽手裡的鐮刀揮舞着不停。汗順着額頭、脖子洶湧而下。毛巾随便撸一把,再接着割,夏日裡的天說變就變,前一秒還晴空萬裡,下一秒說不定就大雨傾盆。麥穗堆了一堆之後,還要被農民一步步背去打谷場。曬好了又要揮舞着笨重的打谷子的農具敲打着從地裡背回的麥穗,使麥粒從麥穗上脫落下來。
這會兒,老師提到了他自己。天說變就變,麥子曬到了一半,天宮就不作美了,老師趕緊把打谷場上的麥子攬到一起,裝起來。一擔子幾十斤重,他年齡也不大,咬咬牙硬是擔了起來,趕忙跌跌撞撞,踩着崎岖不平的小路往家裡趕。天不随人願,小路在雨水的沖刷下逐漸變得泥濘,肩上的沉重幾次晃得他幾乎要摔倒,可是一家人一年的生存就靠這些糧食了,他怎麼敢弄灑了,他必須要把他護的牢牢的。
具體的隻記得這麽多了,當時的氣氛很感人,隻可惜我文筆不夠,無法描述的再詳細一些。語文老師說到後面就哭了,哽咽地說不出來。班上有的同學聽了也很紮心,偷偷地哭了。因為沒有經曆過饑餓,沒有經曆過種田的辛苦,除了當前的高考,沒有經曆過很多艱難困苦,所以,抱歉,我們并不能真的感同身受,隻能為那個艱難掙紮生活的年代感到心酸。而我們竟不知麥子幾時收獲,很可笑吧。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似乎已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其實不然,放眼中國,我們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糧食産量與過去那個落後的年代相比,翻了不知多少倍,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不斷進步,有袁隆平院士這樣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并不意味着我們浪費糧食可以浪費的心安理得。今年新冠疫情突發,令很多國家措手不及,很多疫情波及的國家國内生産力遭到重創,因此限制了糧食的出口 ,有的甚至面臨着饑餓。而我國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特别是對大豆等的需求,每年進口近8000萬噸越需5億畝土地來種植。現今世界上約10億人口處于饑餓狀态,全球耕地面積有限,奈何人口持續迅速增長,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如何運用有限的耕地養活越來越多人口,科學家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小時候,吃飯時不小心灑到了桌子上,媽媽讓我用筷子夾起來放到碗裡去,我不肯,媽媽還喝斥了我兩句,她越說我越犟,最後還是媽媽把米粒夾到了自己的碗裡。後來學了曆史,又從奶奶的口中了解到,媽媽小時候争過工分,後來分了地,奶奶生了三女兒,家裡男丁少一年到頭總是缺糧,對糧食也就格外的珍惜。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至五歲孩童,都能信口拈來,可真正用行動來貫徹其中意思的,恐怕就不多了。希望我們從當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管你是去學校的食堂,還是外面的餐廳,或者在家裡做飯,吃多少點多少,吃多少做多少,杜絕浪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