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始載于《名醫别錄》,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蒸罨加工發酵制成,味辛、甘、微苦,性寒,歸肺、胃經,有解表、除煩之功。
《名醫别錄》曰:“主傷寒頭痛發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本草綱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吐,得酒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治療“虛煩”,“心中懊侬”,用栀子豉湯、栀子甘草豉湯、栀子生姜豉湯,取其透散外邪除煩之功,淡豆豉與苦寒降洩之栀子相伍,宣中有降,降中有宣。
《本經疏證》有謂:“豆豉治煩躁滿悶,非特由于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于瘴氣惡毒者亦可用也。益煩者陽盛,躁者陰逆,陰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日反複颠倒,心中懊侬。惟其反複颠倒,心中懊侬,正可以見上以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固陰逆,不受陽之降,治之不以他藥,足以豆豉栀子成湯,以栀子能洩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
治療外感風熱常與薄荷、銀花、連翹等配伍,方如銀翹散。治療外感風寒者常與蔥白相伍,方如蔥豉湯。
臨床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加工炮制所用的輔料不同而藥性不同。用桑葉、青蒿等炮制的,藥性偏于寒涼,用蘇葉、麻黃炮制的,藥性偏于辛溫。故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之證用性偏于寒涼者。
如《溫熱逢原·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曰:“寒邪潛伏少陰,得陽氣鼓動而化熱,苟腎氣不至虛餒,則邪不能容而外達。其最順者,邪不留戀于陰,而徑出于三陽,則見三陽經證。太陽則惡寒,發熱,頭項疼,腰脊強,治宜豉芩合陽旦湯。陽明則壯熱,鼻幹,不得卧,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陽則寒熱往來,口苦,脅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
又如《溫病條辨·卷一》銀翹散。
作者 | 何逵(雲南中醫藥大學2019級中醫康複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