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8:04:38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數的運算之除法)1

一.概念描述

現代數學:除法是數學中的基本運算之一,已知兩個數a,b(b≠0),要求一個數q,使q與b的積等于a,這種運算稱為除法,記為a÷b=q或a:b=q,讀作a除以b等于q,a比6等于q。a稱為被除數,b稱為除數,q稱為a與b的商,符号“÷”或“:”稱為除号或比号。

除法可以定義為:已知兩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因此,除法還是乘法的逆運算。除法還可以看作從被除數中連續減去除數,求減去除數的次數的算法。特别地,對于任意數a÷1 =a,a÷a=1, 0÷a=0。

小學數學: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一般是在二年級時開始學習除法,教材中沒有給出除法的定義。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在分一分的活動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分東西時,可以按份數平均分,也可以按每份數平均分,在積累了大量等分經驗基礎上引出除法。

二.概念解讀

自然數的除法,一般作為乘法的逆運算加以定義。但是,也可以直接定義,像将乘法定義為連加某個數一樣,也可把除法定義為連減某個數,直到不能減為止。若剩餘數為0,則稱為除盡;否則,稱為帶餘除法。

在除法中,零不能做除數。因為在a÷b=q中,當a≠0時,由于任何數乘0都不可以等于a,所以a÷b的商不存在;當a=0時,由于任何數乘0都等于0,所以a÷b的商不确定。

除法的本質是平均分,一般人認為,現代記号“÷”作為除法運算的符号,首創者是瑞士數學家雷恩。據說,雷恩先生在做數學運算時,遇到要把一個整體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号可以表示這種分法。于是,他就用一條短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這種推測,道出了除法表示等分成幾份之意。

除法算式一般有兩種讀法。如8÷2=4,可以讀作8除以2等于 4,也可以讀作2除8等于 4。這是因為在原先的漢語言表達中,除法是區分主動與被動狀态的,“除以”就是用某數除的意思。像剛才說的8除以2,就是以2除8之意。因為“除”和“除以”這兩個概念既有區别又有聯系,所以常常引起學生的混淆。近些年來,随着“乘”和“乘以”兩個概念統一為“乘”,“除”和“除以”這兩個概念是否統一也成了老師們熱議的話題。

在小學,除法概念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中低年級,數的範圍局限在非負整數集。這時主要理解:除法表示平均分,以及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第二個階段是在高年級,數的範圍在整數、小數、分數上,主要理解除法和分數、比的關系。可見,學生學習除法概念的過程是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

三.教學建議

除法是平均分的數學化表示。學生隻有充分經曆“平均分”的過程,明确“平均分”的含義,建立起“平均分”的清晰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侯麗麗老師充分重視“平均分”在除法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能夠抓住概念本質,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平均分。具體如下。

(1)重視操作,使學生充分經曆平均分的活動

侯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體會到日常分東西時有一種特殊情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然後侯老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

①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侯老師提出問題:把9個桃子,平均分給3 隻小猴,每隻小猴幾個桃子?學生動手操作後,彙報交流。

方法一: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數的運算之除法)2

方法二: 方法三: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數的運算之除法)3

方法四: 方法五:

數學除法乘法怎麼算(數的運算之除法)4

在交流中,學生發現前四種方法每次分給每隻小猴的桃子的個數都同樣多,所以最後每隻小猴都得到了3個桃子。對于方法五,雖然每一次分給每隻小猴的桃子的個數不一樣,但經過調整後,每隻小猴最後分得的結果同樣多,也是平均分。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還發現,這種方法雖然從最後結果看是平均分,但是有些麻煩,在分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調整,從而體會到為了确保結果是平均分,在分的過程中每一次最好分得同樣多。

緊接着,侯老師再出示:猴王摘了8個桃子,每2個給1隻小猴,猜猜可以分給幾隻小猴?學生動手進行驗證。

這樣,學生在充分經曆了平均分物的過程後,不僅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②突出平均分的本質屬性。

侯老師讓學生思考:把9個桃子平均分給3隻小猴,每隻小猴分得3個桃子;又把8個桃子,按每2個桃子分給1隻小猴,結果平均分給了4隻小猴。想想剛才分的情況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候老師通過這道題目使學生明确:不管是按份數平均分,還是按每份數平均分,結果每一份分得的都同樣多,都是平均分。

(2)将平均分的過程與除法算式及含義建立充分的聯系

由于除法概念比較抽象,因此除法的初步認識往往會從分物活動引入,使學生理解“除”的實質是平均分。在進行平均分的教學時,就要讓學生對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非常清楚,要知道分的是什麼,怎麼分的,分的結果是什麼。然後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教學除法算式的寫法和含義,使學生體會到被除數是要分的總數,除數是平均分的份數或每份的數,商是平均分的結果,體會到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方法。學生經過這樣多次的體驗、感悟,就能逐漸建構起除法這一概念的模型。

四.推薦閱渎

(1)《整體感悟基礎上的分析---“認識除法”的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劉秘密,《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年第3期)

該文以“認識除法”一課為例,分析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編寫及其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對教材進行了重組,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

(2)《也談“除”和“除以”》(王全夫,《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8年第6期)

該文闡述了“除”和“除以”這兩個概念以及“除”和“除以”作為不同概念的利弊,并分析了這兩個概念和諧統一的可能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